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當前位置:好范文網 > 免費論文 > 經濟論文 >

(多篇)經濟類理論文稿

發布時間:2024-04-13 13:43:21 審核編輯:本站小編下載該Word文檔收藏本文

[導讀](多篇)經濟類理論文稿為好范文網的會員投稿推薦,但愿對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多篇)經濟類理論文稿

經濟類理論文稿匯編(15篇)

1. 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2. 更好滿足多元化支付需求

3. 加大力度推進新型工業化

4. 零工市場健康發展成全球課題

5. 面向新質生產力練好國企內功

6. 強化企業科創主體作用助推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7. 深刻理解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

8. 深刻理解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義

9. 挖掘“千億件”快遞市場新空間

10. 新質生產力厚植中國式現代化物質技術基礎

11. 新質生產力具有四大特性

12. 新質生產力是新時代實踐和理論創新的集成

13. 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14. 以新質生產力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15. 抓緊抓實實現新型工業化這個關鍵任務

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痹趨⒓邮膶萌珖舜蠖螘h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總書記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深刻闡明了發展新質生產力等重大問題,對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繼續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等提出明確要求,對我們堅定信心、真抓實干,扎實穩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新質生產力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不斷深化對生產力發展規律的認識,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促進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自覺行動,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旋律。過去一年,我國經濟總體回升向好,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26萬億元;現代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新型支柱產業快速崛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成果豐碩,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等前沿領域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助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實現高質量發展,關系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必須清醒看到,制約高質量發展因素還大量存在。新質生產力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演進方向,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也是推動生產力迭代升級、實現現代化的必然選擇。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只有搶抓機遇,加大創新力度,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才能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笨倳浲怀鰪娬{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我們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科學方法與路徑。我國地域廣闊、各地情況千差萬別,發展新質生產力務必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上來,不折不扣、雷厲風行、求真務實、敢作善為抓好落實。

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倳洀摹皹嫿ǜ咚缴鐣髁x市場經濟體制”“完善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的體制機制”“深化科技體制、教育體制、人才體制等改革”“持續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明確了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的戰略重點、主攻方向。面向未來,聚焦妨礙中國式現代化順利推進的體制機制障礙,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激發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和數據等生產要素活力,必將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持續注入強勁動力。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因地制宜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中國發展必將長風破浪、未來可期。

更好滿足多元化支付需求

支付領域迎來新政策:近期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進一步優化支付服務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見》,強調要聚焦老年人、外籍來華人員等群體支付不便問題,加強協同配合,加大必要的資源投入,多措并舉打通服務堵點,推動移動支付、銀行卡、現金等多種支付方式并行發展、相互補充。為落實好會議精神,相關部門迅速行動,中國人民銀行召開優化支付服務推進會,強調將會同有關方面針對不同群體的支付習慣,持續深化支付服務場景建設,不斷提升支付服務的包容性,著力完善多層次、多元化的支付服務體系,為老年人、外籍來華人員等群體提供更加優質、高效、便捷的支付服務。中國人民銀行相關負責人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中國人民銀行將進一步加強與各方協同配合,細化工作措施,明確時間表和路線圖,建立跟蹤督辦機制,激發商業銀行、支付機構、清算機構、外幣兌換機構等支付服務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緊盯銀行卡受理、外幣兌換、現金支付、移動支付和宣傳推廣等重點工作,實抓實干,力爭在短期內取得明顯成效。

支付是經濟活動的重要環節,支付便利是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可靠性的重要方面。如今,“一機在手,走遍天下”,乘車、買票、購物……移動支付應用于經濟活動多個環節和場景,帶給人們極大的便利,很多人在日常支付環境中已很少用到現金。數據顯示,我國移動支付普及率已經達到86%,居全球第一,移動支付已成為我國高質量發展的新名片。

移動支付的“快速成長”也帶來了一些問題。比如,不太熟悉移動支付的老年人等群體會面臨不便;許多來華的外籍游客和商務人士仍習慣通過刷卡或現金方式支付,支付習慣差異也讓他們面臨一些不便。此次出臺新政策,有利于推動現金、銀行卡等支付環境的改善,優化支付市場結構,更好滿足不同人群的支付需求。

實際上,這并非相關部門第一次注意到支付便利性的問題。去年底,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中國人民銀行表示,為解決境外人士來華支付不便的問題,已會同有關部門建立了專項工作機制,制定了“大額刷卡、小額掃碼、現金兜底”的解決方案??梢哉f,近年來,引導支付惠企利民、持續加強支付服務的便利性已成為支付市場建設的重點工作之一。在提升支付服務的便利性方面,涉老、涉農、境外來華人員以及醫療、旅游等場景都是布局的重點領域。

面對日益增長且多元的支付服務需求,持續優化支付市場結構勢在必行。一方面,要通過改進銀行賬戶服務,提升電子支付在公共服務、便民場景的通用性,為老年人、外籍來華人員等群體提供更多支付便利。比如,可通過推動移動支付的適老化改造、提升境外銀行卡和第三方支付綁定的便利性,完善適合老年人、外籍來華人員等操作的支付工具和場景,同時對其如何正確安全使用移動支付加強指導。另一方面,需持續規范商戶現金服務,并通過出臺相關舉措,推動商戶更加積極使用現金、銀行卡、移動支付等多種收款方式,滿足不同群體支付偏好。

優化支付服務,目的是提升支付的便利性和安全性,二者缺一不可。為此,要聚焦重點城市、重點場所,不斷激發商業銀行、非銀行支付機構、清算機構、外幣兌換機構等支付服務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鼓勵相關主體加強技術研發、完善支付基礎設施,持續降低支付過程中的操作難度,提升支付效率和用戶體驗,同時采取有效的技術手段和管理措施確保支付過程的安全可靠,讓支付服務暖心又放心。

加大力度推進新型工業化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工業化,領導我國持續推進工業化,建成了完整的工業生產體系,工業生產能力和在國際市場的占有率大幅躍升,極大地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作出了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大戰略部署,推動我國新型工業化邁出堅實步伐。2023年9月,總書記就推進新型工業化作出重要指示強調,“新時代新征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實現新型工業化是關鍵任務”。深入領會總書記就推進新型工業化作出的重要指示,進一步明確新型工業化的發展方向,對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具有重要意義。

實現新型工業化是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任務

新型工業化是抓住新一輪產業革命機遇重構競爭新優勢的必由之路。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作用下,工業生產的技術—經濟范式正在發生深刻轉變,改變了經濟社會的運行模式和產業發展模式,使因資源短缺、環境損害而陷入困境的傳統工業化煥發出新的生機,主要表現為科技創新驅動的新經濟、新產業、新業態快速發展,數據成為繼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之后的重要生產要素,不但改變了生產要素的投入結構,而且顯著提高了其他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成為價值創造的重要來源、提高產業競爭力的關鍵,為實體經濟發展開辟了新賽道。當前,世界主要國家紛紛加快發展新興產業,加速推進數字技術同制造業的融合,推進再工業化。新型工業化就是要抓住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機,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用數字技術賦能傳統產業,實現產業數字化轉型,重構競爭新優勢。

新型工業化是我國實現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創新實踐。從當前產業結構看,服務業是我國第一大產業,制造業占比雖低于服務業,但規模居全球第一,遠超其他發達工業國家。從未來發展看,我國服務業將繼續快速增長,要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必須走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之路。所謂產業融合發展,一是指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充分釋放我國制造大國和網絡大國的疊加、聚合、倍增效應,構建形成以數據為核心驅動要素的新型工業體系,以信息流帶動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物資流,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二是指通過數字技術運用,促進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使經濟增長不再單純體現為產業的此升彼漲。實現產業的融合發展,不僅可以促進交易成本下降,實現更小庫存,提升生產效益,而且能夠形成緊密的供需關系,擴大市場范圍,開發多種增值服務,形成新的增長源泉。

新型工業化是我國新時期統籌發展和安全的重要抓手。近年來,全球發展面臨多項赤字,其中包括安全赤字、生態赤字、治理赤字等。美西方國家挑起的逆全球化,使全球產業轉移紅利逐步退去、產業安全問題日益凸顯。推進新型工業化,既要避免過早去工業化,因產業結構早熟使經濟增長失去動力,也要解決工業化進程中資源消耗大、環境影響嚴重的問題。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新型工業化是我國在“雙碳”目標下持續推進工業化的道路創新,是建設生態文明目標下的新型工業發展模式,具有數字化和綠色化孿生轉型的特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一方面堅持發展制造業,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和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堅實物質保障,為保障國防安全、糧食安全、能源安全提供技術支撐;另一方面,改變傳統以資源要素投入為主的發展模式,實現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新型工業化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要著力點。新質生產力與新型工業化二者之間具有緊密內在聯系,新質生產力是推動新型工業化的動力,新型工業化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體現,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要著力點??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然而,產業是生產力的重要載體,科技成果只有完成產業化才能成為社會生產力。從蒸汽機到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所有科技發明和創造,其所形成的社會生產力都具化到產品的生產和使用中,進而提高勞動生產率和滿足人類更高品質生活需要。以新質生產力推動新型工業化,就是不斷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產業、新業態,形成一批又一批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的過程。新質生產力由當代最為先進的科學技術推動形成,是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重要驅動力,它對產品推陳出新、更新換代、產業轉型升級具有關鍵性作用。

新型工業化面臨的機遇與主要任務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新型工業化深入發展。2023年,我國全部工業增加值約39.9萬億元,占gdp比重31.7%。我國制造業規模占全球30%以上,連續14年位居全球第一。中國創新能力指數居世界前列,擁有的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已躍居世界第一,獨角獸企業數量居世界第二。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50.2萬億元,同比增長10.3%,占gdp比重41.5%,規模和比重均位居世界前列。當前,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拉動中國制造業發展的關鍵動能,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世界第一,產品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近年來,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代表的“三新”經濟持續蓬勃發展,在一些應用性較強的“三新”經濟領域,我國與發達國家形成并跑之勢,部分領域已全球領先。

但也要看到,我國正處于由傳統工業化向新型工業化轉型發展的過程中,首先,亟須加快構建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科技創新體系?;A研發能力薄弱和顛覆式創新缺乏,導致我國制造業存在關鍵技術缺失、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問題,迫切需要構建高水平產業科技體系,推動工業化由要素投入為主轉為創新驅動為主的模式。其次,亟須推動工業化與數字化智能化深度融合。數字技術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意義最為重大的代表性技術,隨著數字技術向各個產業部門的進一步滲透和賦能,工業和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將成為數實融合的主要領域,也是形成新競爭優勢的重要途徑。最后,亟須加快建設綠色低碳的能源體系、工業生產體系??倳浿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我國向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也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絕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我國需要從生產到消費、從家庭到社會、從企業到政府全面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構建從宏觀到微觀的綠色財政體系、綠色金融體系和綠色產業體系。工業部門是碳排放的主要部門,工業能否實現綠色發展是我國能否達成“雙碳”目標的關鍵所在。推進新型工業化,就包括逐步構建起綠色低碳、安全可靠的新型能源體系,以及全生命周期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形成綠色產品、綠色制造、綠色園區的產業標準體系。

推進新型工業化的主要著力點

推進新型工業化,既要瞄準長遠目標,也要立足當前存在的問題,在具體措施上必須有抓手、可落實、有實效。

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培育產業競爭新優勢。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引領下,全球制造業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以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推動的智能制造、生物制造、綠色制造、服務制造成為第四次產業革命的核心內容。我國制造業規模連續多年全球領先,但傳統的比較優勢正在減弱,需要大力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以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新的競爭優勢。為此,必須加大對原始創新的投入,尤其應重視基礎技術、基礎工藝、基礎材料的自主化投入,建設一批制造業創新中心,增強重點行業關鍵共性技術供給,同時加強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培養造就一批產業技術創新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需要深入推動傳統工業部門的數字化轉型,著力提高工業裝備智能化水平,發展數字化制造新模式,以標準化引領產業創新發展。

推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支持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制造、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先進制造業與軟件和信息服務業、金融業、科技研發和科技服務業等現代服務業間的深度融合,推動信息技術廣泛滲透產品設計、客戶定制、集成制造、市場營銷、供應鏈管理、質量管理、測試認證、金融服務等環節,不斷提升制造企業在服務環節的價值創造能力。不斷優化產業結構,保持制造業占比的基本穩定。鞏固優勢產業領先地位,增強新能源汽車、光伏、移動通信、電力裝備等領域全產業鏈優勢,打造更多中國制造名片,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強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前瞻布局未來產業。

形成與新型工業化相適應的能源生產和資源利用方式。不斷改善能源結構,穩步推進大型清潔能源生產基地建設,促進清潔能源的就近使用。依靠技術創新不斷提高產業能效水平,集中力量突破全球性能效和排放技術難題,力爭中國制造業節能減排技術達到世界一流,重點工業行業能耗水平達到和超過發達國家。構建多層次循環經濟系統,大力發展資源回收產業和再制造產業,依靠技術進步和制度建設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倡導全民綠色消費,通過價格機制控制過度消費、減少個人碳足跡,增加低碳工業產品消費比重。

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進一步鞏固工業產品出口優勢,從能源原材料供給、出口貨運能力提升等多個角度為出口企業創造良好發展環境,增強國際市場渠道建設和本地化運營能力,保障出口企業的海外訂單交付能力。積極參與國際貿易規則和產業標準制定,在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貿易規則制定中貢獻中國經驗,建立中國專利技術與標準制定相互支撐的正向循環體系,推動自主標準工業產品成套出口,在對外工程和其他承包合同中推動中國標準落地。擴大利用外資規模和提高利用外資水平,繼續做好外資企業服務工作,不斷改善營商環境,推動外資量增質升。發揮我國在基礎設施建設、集成創新、產業應用等方面的優勢,在戰略性技術研發、技術轉化上與其他國家開展廣泛合作。

加大創新人才培養力度,建立與發展相適應的人才支撐體系。目前,我國前沿產業技術已進入“無人區”,部分領域已與發達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要繼續保持領先,關鍵在于科技創新的持續突破,而推動科技創新需要源源不斷的人才。為此,要加大創新人才培養力度,建立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相適應的人才支撐體系。創新性人才既包括科技人才,也包括企業家和管理者,要針對不同類型創新人才成長和發揮作用的特點,制定相應的人才發展戰略。

零工市場健康發展成全球課題

根據世界銀行有關研究,零工經濟占全球勞動力市場的比重達12%,全球從事零工人數4.35億人,零工市場成為就業增收的重要渠道,靈活就業人員成為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生力軍。但零工市場建設存在工作和收入不穩定、勞動者權益保障欠缺等問題也是普遍現象。

從國際上看,如何加強零工市場規范化建設是各國面臨的共同挑戰,一些國家的做法和經驗對我國更好發揮零工市場促就業作用,協同推進勞動力市場、人才市場和零工市場建設具有借鑒意義。

明確零工的勞動關系。與傳統用工方式不同,零工經濟的從業者大多是從互聯網平臺獲得工作,而互聯網平臺與零工之間又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雇傭關系,有不少平臺公司將員工歸類為獨立承包商或個體工商戶,勞動權益往往得不到有效保障。各國采取了不同方式明確零工與平臺之間的勞動關系。美國加州從2020年正式施行“零工法案”,將零工歸為職工,并與全職員工享受同樣福利和帶薪休假。英國最高法院于2021年判定出行平臺優步的司機為處于正式員工與獨立承包人之間的勞動者,而不是獨立承包人,可以享受最低工資、帶薪休假等部分勞動者權益。為了更好明確零工的勞動關系,歐盟制定了工人的7個分類標準:確定薪酬水平的上限;要求遵守有關外表、行為或工作表現的某些規則;監督工作表現;限制選擇工作時間或缺勤時間的自由;限制接受或拒絕任務的自由;限制使用分包商或替代品的自由;限制建立客戶群或為任何第三方開展工作的可能性。如果零工滿足上述標準中的3個,將被歸類為雇員,而不是自營職業者。這些勞動關系的確定,為平衡零工市場的靈活性和穩定性奠定了制度性基礎。

加強零工的社會保障。與傳統用工方式相比,零工群體比較自由,但穩定性、保障性相對較差,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有調查顯示,當被問及從事零工工作的弊端時,有三分之二的受訪者提及“缺乏工作保障和收入的不可預測性”“無法獲得健康保險和一系列福利”等。因此,切實為零工提供社會保障成為各國共識。印度拉賈斯坦邦通過《2023年平臺零工(注冊和福利)法案》,明確成立一個福利委員會和專門的社會保障基金,持續為零工群體提供社會保障。該法案規定,每筆交易均征收1%至2%福利稅,用于零工群體醫療、養老等支出。歐盟成員國2023年也達成一項協議,旨在規范快遞員、外賣員等的社會保障。此外,很多機構還適時推出針對零工群體的保險、醫保和福利機制產品,形成了多樣化保障體系。

提升零工的專業能力。技能高低是決定崗位獲得、薪酬水平和職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當前,零工群體受教育程度有不斷提高趨勢,但總體偏低,無技能、低技能現象比較普遍。而且,零工群體工作時間較長,學習充電時間有限,在新業態、新職業不斷涌現的背景下,面臨較大失業風險。因此,各國普遍重視對零工群體進行有針對性的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其勞動技能與職業發展能力。這種培訓既有國家層面的,也有企業層面的。英國通過國家職業資格框架,為零工群體提供統一的職業培訓標準。越來越多的平臺運營商也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為零工群體提升技能創造條件。據統計,在倫敦和紐約,分別有82%和90%的優步司機是移民,為使他們更好適應工作,平臺積極與相關部門合作,開發出新的語言學習軟件,供司機等零工免費使用。同時,還為所有司機和配送員出具信函,證明他們的專業技能和經驗,用以尋找新的工作和升職機會。

加強對網絡平臺的治理。網絡平臺是零工市場的重要主體。由于信息不對稱等,零工經濟從業人員常常受到平臺的不合理控制,所謂的“困在系統里”是這一特征的典型表現。因此,結合實際不斷調整規范網絡平臺行為是零工市場規范化建設的重要內容,重中之重是增強信息和過程管理的透明性。歐盟委員會出臺《歐洲議會和理事會關于改善平臺工作條件指令的建議》,致力于提高算法使用方式的透明度,確保對工作條件進行人工監控,既促進零工群體體面勞動,又不損害網絡平臺利益,促進零工經濟和零工市場健康可持續發展。

面向新質生產力練好國企內功

總書記強調,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企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體,國有企業是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敢為人先、深化改革,切實發揮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科技創新、產業引領、安全支撐作用。

新質生產力,特點在創新。企業是最活躍的創新力量,是新質生產力發展最重要的參與者和最有力的推動者。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主要集中在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和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承擔著發展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的責任使命,應扮演好我國科技創新和引領產業變革的“出題者”“答題者”和“組織者”角色。應充分發揮自身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貼近市場的優勢,找準方向、出準題目,實現我國科技研發由跟隨向引領的躍遷;應充分發揮自身技術積淀強、企業規模大、資金實力雄厚的優勢,集中力量發揮舉國體制優勢,深入開展“啟航行動”,不斷攻克“卡脖子”難題,努力成為我國科技創新的“先鋒隊”、占領科技創新“無人區”的先行者;還應充分發揮自身創新資源優勢,有序開放資源和應用場景,加大基礎共性技術供給力度,聯合科研院所、高校等加強產學研用融合,聯合不同所有制企業以多種合作方式實現創新鏈的統籌發展,提升創新要素配置效率。

新質生產力,關鍵在質優。國有企業要帶頭踐行新發展理念,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安全,不斷提升產業組織效率、發展效能,在產業鏈循環暢通中發揮帶動作用、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中發揮引領作用、在營造更加市場化法治化的公平競爭環境中發揮支撐作用。應率先應用先進技術對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加快向產業鏈中高端邁進,不斷提高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同時通過綠色采購等措施,引領帶動產業鏈整體升級。國有企業特別是龍頭企業應發揮自身在行業中主導地位的優勢,推動基礎固鏈、技術補鏈、優化塑鏈、融合強鏈,既要在重點資源能源等方面保障好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和穩定,又要通過深入實施“共鏈行動”,與產業鏈上下游各類企業協同發展。國有企業與其他所有制企業都是市場中公平競爭的經營主體,應進一步加強合規建設,積極穩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形成更加公平的市場競爭氛圍,助力高標準市場競爭體系建設,形成產業升級輻射圈、技術創新融合圈。

新質生產力,本質是先進生產力。國有企業必須練好內功,不斷完善制度基礎,提升企業內生動力,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在國際競爭中增強自身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應在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中加快步伐,將體制優勢轉化為微觀治理優勢,逐步構建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符合市場需求的治理結構。應進一步深化市場化經營機制改革,構建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下的新型經營責任制,強化契約目標的科學性、挑戰性,確保契約化考核結果的剛性兌現,全面實現管理人員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成為真正有競爭力的經營主體。還應更加充分地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對標高標準經貿規則,不斷深化改革,提升自身競爭力,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合作,聯合其他所有制企業攜手出海,努力在國際競爭中推動我國產業體系高質量發展。

未來,機遇與挑戰并存。國有企業只有迎難而上、深化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才能不斷提升效率,實現高質量發展,將改革紅利轉化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底氣和實力。

強化企業科創主體作用 助推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目標導向,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這一重要論述,明確了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的戰略意義,為新時代、新征程更好發揮企業創新主力軍作用指明了方向。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強化企業科創主體作用對于形成新質生產力、助推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

區域經濟的發展要以創新企業的“聚”,求高質量發展的“變”。北京作為全國首個減量發展的超大城市,產業發展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以減量來倒逼產業結構的升級、調整,市場經營主體的科技含量要高、質量效益要好、競爭力要強。作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北京亦莊是北京高精尖產業主陣地,集聚了市場經營主體9萬余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131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08家。這些高新市場經營主體的集聚效應催生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汽車和新能源智能汽車、生物技術和大健康、機器人和智能制造等4個產業集群迅速崛起??v觀國際科技創新歷程,創新要素、科創企業高度集聚的創新高地,通常主導著科技創新的趨勢和進程,驅動著產業和經濟的持續發展。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以新質生產力厚植首都高精尖產業主陣地,加速構筑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芯”“網聯車”“創新藥”和“智能造”。

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圍繞企業發展組織創新資源、培育創新生態、不斷提升企業競爭力,進而提升區域經濟和國家經濟的整體競爭力。

要提升“鏈主”企業組織復雜產品的能力。能否組織產出復雜產品,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生產能力和經濟實力的重要體現,這背后,實際上是知識、技術的持續沉淀和融合?!版溨鳌逼髽I集聚了高端生產要素,鏈接著上下游企業,是復雜產品生產的主要組織者。要充分發揮“鏈主”的龍頭作用,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讓它們引領產出科技含量更高、集成綜合性更強的復雜產品,帶動提升我國經濟的整體競爭力。

要提升政府組織構建產業生態的能力。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推動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打造具有特色和競爭優勢的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做好關鍵領域的固鏈、強鏈、補鏈,形成以市場經營主體為重心的產業組織單元,推動區域經濟治理模式的深刻變革。

要建立多元創新主體相互貫通的制度體系。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組建任務型創新聯合體,讓企業成為科研項目的出題人,面向企業實際需求、面向產業發展方向、圍繞關鍵技術和核心環節開展科技創新,破除影響科技成果轉化和融合創新的制度性障礙。

深刻理解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

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傳承數千年而歷久彌新,是推動黨和國家事業不斷向前發展的偉大精神力量??倳浽谑〔考壷饕I導干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建設金融強國,要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做到:誠實守信,不逾越底線;以義取利,不唯利是圖;穩健審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創新,不脫實向虛;依法合規,不胡作非為。這一重要論述不僅把文化建設擺在金融強國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賦予文化建設助推金融強國建設的使命責任,而且通過深刻闡明五個方面的基本要義,為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深刻內涵

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具有適合我國國情的鮮明特色,既體現了新時代金融發展規律的內在要求,也反映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賡續中華文脈推進金融強國建設的理論創新與生動實踐。具體來看,可以圍繞五大要點闡釋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深刻內涵。

“誠實守信,不逾越底線”。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社會活動中積累的道德觀、經營觀的重要體現,體現了“誠者,天之道也”“信,國之寶也,民之所庇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這在金融文化中主要體現為兩方面要求:一方面要求金融系統尊重客觀事實、嚴格信守承諾,這是金融誠信體系建設的根本基礎,也是風險早識別、早處置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要求金融系統增強道德修養和法治意識,不逾越道德底線以及法律底線,堅決懲治犯罪和腐敗行為,嚴防道德風險。

“以義取利,不唯利是圖”。這從義利兼得的視角探討了義與利的關系,反映了“見利思義”“義然后取”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強調追求經濟利益要以符合道義為前提,克制唯利是圖的欲望欲念。這就要求金融系統必須胸懷“國之大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堅持把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積極踐行以金融高質量發展助力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使命責任。要通過不斷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推動金融業健康發展,切不可以損害人民利益以及國家利益為代價換取自身利益。

“穩健審慎,不急功近利”。這主要體現了“欲速則不達”“慎重則必成,輕發則多敗”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強調要把握好快與穩的關系,克制急于求成的思想傾向。當前中國正處于由金融大國向金融強國邁進的關鍵時期,面對復雜嚴峻的全球金融風險以及依然突出的國內金融矛盾,金融系統要堅持穩中求進,著力統籌好發展和安全的關系,在穩定大局的前提下把握時度效,既要根據實際情況積極推進金融發展,又要扎實穩妥地化解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守正創新,不脫實向虛”。這揭示了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體現了“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以及“知常明變”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強調既要堅守真理,又要勇于創新。這就要求金融系統既要恪守正道,又要開拓變革,始終堅持把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這一正確方向。在此基礎上努力把握新時代金融發展規律,積極應對金融發展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持續推進我國金融事業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以創新激發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的新動力新動能。

“依法合規,不胡作非為”。這體現了“法者,天下之儀也”“守法不逾矩”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強調法律體系對國家秩序以及法治觀念對行為規范的重要性。這與全面依法治國、加強金融法治建設的要求高度契合。金融強國建設必須以法治化為重要保障,以立法的強制性與權威性對行為規范形成外在約束。與此同時,要建立與金融法治建設相適應的思想道德體系,形成遵紀守法行為規范的內生動力,以德治與法治相結合,為金融高質量發展注入依法合規的文化力量。

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時代意義

中國特色金融文化是馬克思主義金融理論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大理論創新。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只有根植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馬克思主義真理之樹才能根深葉茂。中國特色金融文化正是總書記立足金融強國建設的全局視野,把馬克思主義金融理論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大創新和理論升華,既體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金融思想的吸收與弘揚,也深刻反映了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時代要求,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將為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奠定堅實的文化根基。金融領域競爭的硬實力與軟實力相互交織,金融強國建設不僅需要以強大的金融機構、金融基礎設施、金融制度規則等硬實力提供物質基礎,而且需要以與價值觀念以及行為規則密切相關的文化軟實力提供精神基礎。金融隊伍是金融強國的建設者,其行為規范與能力素質直接關系著金融發展大局。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以德治與法治相結合推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培育,以文化力量助力金融隊伍行為規范、道德修養以及創新活力的改善提升,這將有利于為中國參與全球金融競爭提供軟實力支撐,進而夯實金融強國建設的文化根基。

中國特色金融文化是著力有效防范化解金融系統性風險的基礎保障。金融是大國博弈的必爭之地,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維護金融安全對于我國的和平發展意義重大。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堅持把防控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強調穩健審慎、依法合規,這將為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筑牢精神防線。通過將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培育貫穿金融實踐之中,以規范行為準則、減少違規違法引致的金融風險,以鞏固道德底線、降低道德風險,以夯實理想信念、推進精神力量轉化為防范化解風險的自覺行為。這不僅有利于助力阻斷引致金融風險的主觀意識,而且有利于提升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行為能力。

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實踐要求

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要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切實把我們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推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培育效能。堅持和加強黨對金融工作的全面領導,完善黨領導金融工作的體制機制,在金融文化培育過程中發揮好中央金融委員會、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以及地方黨委金融委員會和金融工委的作用。通過理想信念教育提高政治覺悟,通過全面從嚴治黨增強紀律意識,推動形成中國特色金融文化,鍛造政治過硬、能力過硬、作風過硬的高素質金融隊伍。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黨中央要求全黨在中國式現代化前進道路上必須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則。中國特色金融文化應突出這一價值導向,倡導踐行胸懷“國之大者”的使命擔當。金融高質量發展必須以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增進民生福祉、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作為重要基點,將政治性與人民性深刻貫穿金融高質量發展實踐之中,以金融實踐踐行中國特色金融文化,以金融實踐營造有利于金融高質量發展的文化生態。

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實體經濟是國家經濟的立身之本,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必須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著力打造現代金融機構和市場體系,疏通資金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著力提升金融供給能力和服務質量,切實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不斷改善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實現金融業高質量發展與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共贏格局,助力推動守正創新、不脫實向虛的金融文化塑造。

堅持把防控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防控風險是實現發展的基本前提,金融強國建設必須全面加強金融監管體系建設,高度重視金融風險的傳染性、隱蔽性和破壞性,切實提高金融監管的有效性。建立權責一致、激勵約束相容的風險處置責任機制,健全具有硬約束的金融風險早期糾正機制,通過把握好權和責、快和穩的關系有效地防范化解金融風險。通過以有效舉措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助推“穩健審慎,不急功近利”的金融文化形成,以“穩健審慎,不急功近利”的金融文化進一步強化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意識與能力。

堅持在市場化法治化軌道上推進金融創新發展。金融創新必須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但是,金融創新要以深刻把握金融發展規律為基礎,避免不切實際、違法亂紀的亂創新。這就要求通過推進金融重點領域和新興領域立法、強化既有法律法規體系的修訂,促進金融領域基礎性法律體系不斷完善,同時加大金融法治執行力度、對金融違法違規行為零容忍,共同為市場化金融創新提供堅實法治保障。通過市場化法治化金融創新實踐,更好地推進守正創新與依法合規,形成在法治框架下不斷激發市場化創新活力的金融文化。

堅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通過建立多樣化專業性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打造分工協作的金融機構體系、建設結構合理的金融市場體系等路徑,增強金融供給能力與金融供給質量。金融機構應將文化培育內嵌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改革促進文化培育、以文化培育賦能改革。通過完善中國特色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建立完善的激勵約束機制,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導向并在金融服務中體現出來,推進形成誠實守信、以義取利、依法合規的企業文化導向,為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培育提供有力的載體基礎。

堅持統籌金融開放和安全。高水平對外開放是中國金融業高質量發展、提升金融業全球競爭力以及增強國際金融治理能力的必然選擇。世界已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越開放就越要重視安全,既要通過穩步擴大金融高水平開放更好地鏈接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對全球金融發展經驗成果的借鑒與超越,也要提高開放進程中的風險防范和風險處理能力,實現開放與安全的動態平衡。金融機構要堅持穩健審慎、不急功近利,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導向,并將其貫穿統籌金融開放和安全的實踐之中,為實現開放與安全動態平衡注入文化的根與魂。

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金融強國建設必須謀發展,建立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金融服務。同時,必須充分認識到國內外經濟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因素明顯增加的嚴峻形勢,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金融高質量發展應穩妥地處理穩與進、發展與安全的關系,以金融實踐促進穩健審慎的金融文化形成,實現以穩求進、以進固穩的共贏格局。

深刻理解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義

2023年9月,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強調:“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024年1月,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笨倳涥P于新質生產力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和發展,進一步豐富了***經濟思想的內涵,標志著我們黨關于生產力的認識實現了又一次飛躍,為推進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科學指引。

新質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和發展

按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生產力是人類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生產力發展是衡量社會發展的帶有根本性的標準。這種能力不是靜態的,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即馬克思所說,“勞動生產力是隨著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展的”。馬克思十分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在生產中的應用,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并將其視為社會發展的一般精神產品,即一種精神生產力??茖W技術要由精神生產力轉變為物質生產力,就必須與生產力的三要素,即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相結合。一方面通過與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結合,改善其性狀和功能,另一方面通過與勞動者結合,增強勞動者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這種結合的程度和質量決定了生產力提升的水平。

從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三個方面來看,新質生產力超越了傳統生產力。就勞動者而言,與新質生產力相匹配的是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其擁有更為先進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具備更高的創新素養和勞動能力。就勞動資料而言,隨著科技發展,勞動資料的內涵不斷拓展,與新質生產力相匹配的勞動資料不僅有普通機器設備和電子計算機,還有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設備等高端精密儀器和智能設備。特別是在數字經濟時代,數字技術賦予了勞動資料數字化屬性,智能傳感設備、工業機器人、云服務、工業互聯網等都屬于勞動資料。就勞動對象而言,與新質生產力相匹配的勞動對象除了以物質形態存在的未經加工的自然物以及加工過的原材料,還包括伴隨科技進步新發現的自然物、注入更多技術要素的原材料,以及數據等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勞動對象。數據成為勞動對象,促進了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使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新質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時代化的重大理論命題。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需要我們從理論上進行總結、概括,用以指導新的發展實踐。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我國經濟發展之所以能夠不斷實現歷史性跨越,就在于我們黨始終堅持將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與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發展要求相結合,不斷深化對生產力發展規律的認識,不斷推進生產力理論的豐富和發展,始終堅持以科技進步推動生產力不斷發展和躍升??倳涥P于新質生產力的一系列重要論述,肯定了科學技術在生產力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并將這種科技創新上升為更高層次的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突出科技創新在生產力發展中的主導作用,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中國化時代化,開拓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經濟發展離不開科技進步??茖W技術的每一次突破,都是推動舊生產力體系逐步瓦解和新生產力體系逐步形成的重要力量。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全球進入一個創新密集時代。哪個國家率先在關鍵性顛覆性技術方面取得突破,形成新質生產力,哪個國家就能率先塑造未來發展新優勢,贏得全球新一輪發展的戰略主動權。歷史和現實都啟示我們,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必須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真正掌握發展主動權。高質量發展強調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需要依靠關鍵性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其提供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生產力必然是新質生產力。

高質量發展是注重科技創新的發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由以資源消耗、勞動力投入以及資本投入驅動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向以提質增效、結構升級和創新驅動的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將科技創新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動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科技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科技整體能力持續提升,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涌現,為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大動能。但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推動高質量發展還有許多卡點瓶頸,科技創新能力還不強。新時代推動高質量發展對科技創新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需要通過科技進步突破發展的卡點瓶頸。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主導、實現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突破而形成的生產力。之所以強調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生產力必然是新質生產力,是因為新質生產力內含的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突破能夠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形成和發展,突破技術“卡脖子”環節,補齊產業發展短板,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優化產品和服務質量,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適應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要求?;诖?,應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突破,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使新質生產力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

高質量發展是體現綠色發展理念的發展。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要求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和交通運輸結構的優化調整,這對當前的生產力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產業結構的優化需要依托綠色產業發展來實現,而科技創新是推動綠色產業發展的關鍵支撐。以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突破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過程,將帶動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及其在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應用,助力產業結構綠色轉型。其次,能源結構的優化要求降低對化石能源的依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序發展風電、水電、核電等非化石能源,從而減少環境污染,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必然伴隨著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提升,有效提升對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能力、加快清潔能源取代化石燃料的速度,也是加快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題中之義。再次,交通運輸結構的優化需要科技賦能?,F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是交通運輸結構優化的重要內容,這一目標的實現以各類運輸方式基礎設施的有效銜接為基礎。發展新質生產力能夠通過科技創新提高生產效率,進而提升鐵路、航道、公路等干線通道的建設水平,加快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同時依托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建立起智能交通運輸網絡,實現對各個運輸環節的整體調配,提升樞紐場站的集疏運效率??偟膩碚f,新質生產力通過促進綠色產業發展、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助力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三個方面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從而打通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

高質量發展強調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高素質勞動者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保障,教育、科技、人才是有機聯系的整體,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高素質勞動者不僅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體,也是承擔現代化建設任務的主體,是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堅力量。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就要進一步認識教育、科技、人才的發展規律,把教育、科技、人才有機結合起來,一體統籌推進,形成良性循環。要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培養急需人才。與此同時,隨著新質生產力替代傳統生產力,關鍵性顛覆性技術創新包含的新知識、新方法和新理念逐漸被勞動者所掌握,勞動者的知識儲備、文化素質、勞動技能進一步提高,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近年來,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外部環境對我國發展的不利影響持續加大??萍紕撔履軌虼呱庐a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無論是當前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還是在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關鍵都在科技創新,重點在實現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突破,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

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助于搶占發展制高點。加快科技創新,才能占據產業鏈的高端位置,掌握發展主動權。一方面,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技術創新和科學進步的支撐。這種科技實力的躍升有利于我國占領創新鏈條的關鍵點,從而為搶占發展制高點提供技術支持。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中逐步形成,能夠促使我國科技發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不斷拓展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因此,必須重視高新技術研發及其應用,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培育人才這一科技創新的第一資源,為科技創新提供制度保障和人才支持。同時,要以國際視野推動科技創新,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處理好開放式創新與科技自立自強的關系,吸收全球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助于培育競爭新優勢。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科學技術與經濟社會發展加速融合,我國原有的比較優勢減弱,出口貿易產品成本不斷提高,迫切需要從以資源稟賦為基礎的比較優勢轉向以核心技術為基礎的競爭優勢,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在新產業、新業態、新領域、新賽道上,我國已經取得一定發展成就,積累較多發展經驗,具備較好的基礎和條件,需要進一步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持續推動高質量發展,使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在已有優勢的基礎上形成競爭新優勢。推動形成新質生產力,要求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強化體制機制創新,從而提升產業經濟的整體競爭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助于蓄積發展新動能。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進程中,新動能主要表現出以下特點:以知識流動、技術擴散、產業升級等為需求牽引,以信息、數據、技術等為基礎要素,以數字經濟、生物經濟、共享經濟等為主要方向。新質生產力在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突破中產生,注重與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航空航天、類腦智能、未來網絡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創新結合,具有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等特點,展現出與發展新動能相一致的技術與產業特征,能夠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加快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當務之急是千方百計激發創新主體活力,更充分地發揮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中的應有作用,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和“三個沒有變”,破除民營企業面臨的體制性、政策性障礙,使之成為創新要素集成、創新成果轉化的生力軍,形成經濟創新主體的多元格局,打造科技、產業、金融等緊密結合的創新體系,從而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和支撐。

挖掘“千億件”快遞市場新空間

我國快遞業增速斐然,業務量連續十年位居世界第一。2023年快遞業務量完成1320億件、業務收入1.2萬億元,再創新高。持續增長的快遞市場,是消費能力旺盛的寫照,更是我國經濟企穩回升的折射,快遞業已成為我國經濟的晴雨表。

與國外快遞巨頭主要服務于生產領域相比,我國快遞業服務對象主要在流通消費領域。因此,從業務空間的角度我國高速增長的快遞市場依然有較大潛力。當前,全球經濟復蘇仍然乏力,快遞業轉型升級既是趨勢,也是必由之路??爝f發展國內與國際市場不平衡、行業樞紐尖端加持與末端品質消融等問題和挑戰,促使快遞業亟需向更高品質的新增長空間邁進。

近年來,電商、短視頻、直播平臺的快速發展使得農村地區快遞業務量增幅較大。從中央到地方持續實施“快遞進村”工程,填補了農村快遞網絡建設和服務設施空白,農特產品等上行渠道日益暢通,農村市場成為快遞業新的增長極,農村消費潛力不斷釋放,并推動一大批有地域特色的主導產業持續壯大,帶動一大批有影響的本地品牌不斷形成,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

快遞業主動嵌入上下游產業鏈,打造入廠物流、倉配一體化、訂單協同等新模式,形成覆蓋采購、生產、銷售和售后等環節的供應鏈一體化服務體系,提供定制化、個性化解決方案。服務制造業是快遞業的市場新空間。未來發展需摒棄同質化傾向,補齊服務生產能力短板,實現與制造業深度融合。

快遞業在服務跨境電商、完善國際供應鏈、促進“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已形成共識。補齊海外網絡短板、推動快遞企業國際化布局,“快遞出?!惫こ淌沟每缇澄锪靼l展水到渠成,成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新的增長點。

我國快遞業已邁入“千億件”時代,未來新一代信息技術將加速與寄遞企業深度融合,推動行業向更加集約高效、安全低碳的方向升級。推動快遞業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需從以下方面著力。

第一,服務生產生活領域并駕齊驅。生產生活領域與產業鏈上下游深度融合,形成共生共榮供應鏈體系與服務生態。同時,在社區、養老、市政等民生領域可發揮行業點線面的網絡優勢,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

第二,深度嵌入供應鏈體系。依托自身優勢,與服務對象協同發展并建立長期戰略伙伴關系。同時,依托新型服務鏈上下游建立全新資源共享與生產協同機制,形成技術驅動、資源賦能的融合發展新生態,并在數字化、智慧化、網絡化升級中不斷提升服務能力與水平。

第三,拓展新興服務領域。越來越多的科技創新與應用在提升行業效率的同時,也為即時物流與配送、冷鏈等新興服務領域的拓展提供了可能??爝f企業將更多呈現綜合物流服務商特性,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及諸多領域發展,并形成相互助力、吸納就業的良性生態,進一步提升“走出去”參與國際市場競爭、開拓更大發展空間的能力。

第四,以資源整合實現更高質量服務。行業發展更加集約高效、安全低碳,各生產作業環節實現從處理、運輸到末端設施設備、網點、線路、人員等方面的資源整合??萍假x能幫助企業進一步提升全網效能、優化配送路徑,提高供應鏈管理能力。

第五,形成與更多領域的發展合力。行業高質量發展空間更多向國內外生產領域、制造領域、品質社區開拓,競爭逐步轉向服務品質與新服務空間的能力開拓上,形成與產業鏈上下游良性、可持續且共贏的關系,行業向品質高端、產品多元、差異化發展邁進。

新質生產力厚植中國式現代化物質技術基礎

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厚植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即生產力基礎。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概念的提出,是重大的理論創新,對于我們不斷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有著深遠歷史意義和重大實踐價值。

新質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質態

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其質態不是靜止的、一成不變的,會不斷產生新質生產力。所謂新質生產力,就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這些關于新質生產力的定義是對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的守正和創新。

生產力質態有新舊的區別。每個時代的新質生產力都有時代特征。發展新質生產力從一定意義上說是新舊動能的轉換。根據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論述,以及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趨勢,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新質生產力,在實踐中主要體現領域為新科技、新能源、新產業,以及促使這三個方面融合發展的數字經濟。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倳洀娬{,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我們要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從根本上說,還是要依靠科技創新??萍紕撔履軌虼呱庐a業、新模式、新動能,其對生產力的作用不僅僅在于提升產業的科技含量,更體現為由量變到質變所產生的新科技質態,即具有革命性的創新。人類歷史上的歷次科技革命,都是先進科技成果大規模市場化應用的產物,新科技推動生產力實現質的飛躍,進而釋放經濟發展的澎湃動能。

發展新質生產力,關鍵是發展并應用新科技,在前沿重點科技領域,不僅要實現跟跑,還要達到與發達國家并跑甚至領跑的水平。為此,需要特別關注世界科技發展的新趨勢,比如,人工智能革命、量子計算、尖端工程技術等。所有這些重大科學技術問題的突破,都與發展新質生產力息息相關。我們要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培育發展新動能。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茉粗两袢匀皇歉鱾€產業的能源基礎,但綠色發展需要新的能源結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必然要求加快生產力的綠色化轉型,發展新能源,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以綠色技術驅動綠色產業發展、壯大綠色經濟規模,走資源節約、生態友好的發展道路。因此,必須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推進能源革命、消費革命和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建設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發展體系。

數字經濟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支撐。新科技、新能源、新產業發展都離不開數字經濟。數字經濟是信息和知識的數字化(數據)成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為重要載體、以有效利用信息通信技術為提升效率和優化經濟結構重要動力的廣泛經濟活動。數字經濟包含三個重要內容,一是數據成為關鍵生產要素,二是算力成為繼熱力、電力、網力之后的新動力,三是算法成為現代科技的新方法。從一定意義上說,算力越是強大,算法越是先進,數字技術越是尖端,數字平臺規模越大,應用越是廣泛,數字經濟對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作用就越大?,F在數字經濟發展正越來越多地體現在大數據、新一代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前沿尖端技術領域,未來要進一步擴大數字經濟的應用范圍和場景,通過增強算力、優化算法,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發展新一代信息產業,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重要支撐。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著力點

新質生產力依托新科技,落腳在新產業??倳浿赋?,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F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特征是創新引領,實現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使科技創新在實體經濟中的貢獻度不斷提高。根據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內涵,我們不僅要在新科技上取得新突破,還要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從產業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F在,產業革命幾乎與科技革命同時進行。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對接,不斷以新技術培育新產業、引領產業升級。

傳統生產力大多由傳統產業作為承載主體,新質生產力大多由運用新技術的新產業承載。當然,傳統產業并不是落后產業,經過改造升級后,也能夠孕育新產業、形成新質生產力。要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推動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利用互聯網新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發揮數字技術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目前,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進入大規模產業化階段,但從產業生命周期來看,還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同時在技術路線上仍具有不確定性,技術尚未完全成熟。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發揮好創新引領產業發展的動力作用,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力爭在這一領域實現并跑乃至領跑,搶占全球產業發展制高點。

未來產業作為引領產業升級和未來發展的新支柱、新賽道,效能更高,具有創新活躍、技術密集、價值高端、前景廣闊等特點,為新質生產力發展壯大提供了巨大空間。培育和發展未來產業需要根據科技發展的新趨勢,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并通過創新要素集聚、形成產品原型、不斷豐富拓展應用場景,逐漸實現產業化規?;l展。在這一過程中,既要關注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未來網絡與通信、物聯網、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還要關注以合成生物學、基因編輯、腦科學、再生醫學等為代表的生命科學領域孕育的變革,更要關注作為全球未來能源重要支撐的氫能、儲能、太陽能、核能和其他低碳能源的開發利用,通過提前謀劃布局,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

匯聚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磅礴動力

總書記強調,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要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我國具備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優質土壤和良好基礎條件,應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強化創新驅動,匯聚推動新質生產力形成的磅礴動力,更好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

第一,培育高素質復合型科技企業家。推動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要素是人。顛覆性技術創新和新科技的發展不僅需要一大批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和高技能人才,也需要一大批具有前瞻眼光、把握未來需求、熟悉技術變革趨勢、洞悉商業機會并且能夠將相關產業要素進行整合推動產品和服務商業化的高素質復合型科技企業家。根據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科技企業家不僅要具備創新精神,敏銳洞察市場需求,還要具有科學家的素質,能夠洞察科學新發現的重要價值,并具有圍繞創新組合生產要素(創新要素)協調產學研各方的能力。培育科技企業家,不僅需要相應的制度環境,還需要有效的制度激勵,要創造環境讓通曉商業模式和管理方法的企業家和投資人才脫穎而出,為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人才支撐。

第二,打造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建設滿足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的創新高地,既不是單純的科技創新高地,也不是單純的產業創新高地,而是科技和產業融合的創新高地。其一,突出開放創新。創新高地建設要立足于科技自立自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但不能忽視吸收全球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要堅持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舉措擴大基礎研究等國際交流合作,吸引國際創新資源進行開放創新,共同研發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業技術,營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其二,突出產學研協同創新。新質生產力依托的新科技基本上源于基礎研究成果。從事基礎研究的研究型大學和科研機構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力量。大學與企業共建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研發平臺,在協同創新平臺上實現知識創新主體與技術創新主體互動合作,有利于推動科技創新供需匹配對接,打造產學研創新高地。其三,用好各類科技園、產業園。這里集聚了各類創新資源,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有條件在迭代升級中成為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要圍繞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采取相關激勵措施,吸引更多新科技項目和產業入園,促進高端科技創新資源向園區匯聚。

第三,構建面向未來產業的創新生態。未來產業一般處于產業生命周期的萌芽階段,其技術、產品和市場等都不成熟。未來產業以前沿創新為支撐,而最新技術在現實應用中很難被完全認知和充分開發,相關技術在轉化為產品或者產品產業化規?;a過程中,仍面臨許多不確定性,因此需要打造良好的創新生態以激勵未來產業發展。一方面,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聚焦未來產業發展需要,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培養急需人才。另一方面,要構建充滿活力的創新機制和環境。針對未來產業孵化培育長周期、高風險、戰略性特征,要加大基礎研究財政資金投入力度,建立基礎研發投入剛性增長機制,引導更多社會資本進入基礎研究領域,夯實未來產業發展的科技基礎;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適應未來產業特征的金融產品與服務,引導保險資金等長期資金加大對未來產業的投入;建立產業創新的容錯糾錯機制,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為未來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新質生產力具有四大特性

新質生產力區別于傳統生產力的鮮明標識——

新質生產力具有四大特性

●“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是***經濟思想的最新理論成果,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繼承與創新,為社會生產方式變革與生產關系改革提供新方向、提出新要求。

●縱觀人類社會發展史,生產力的每一次重大躍遷,都將加速人類社會的變革。新質生產力作為生產力發展的質變躍遷,其孕育、形成和發展有著深刻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是代表人類社會發展方向的生產力新形態。

●新質生產力突出的創新驅動、綠色低碳、開放融合、人本內蘊四個主要特性,是一個有機整體,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相互耦合,共同構筑新質生產力區別于傳統生產力的鮮明標識。

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需要我們從理論上進行總結、概括,用以指導新的發展實踐。概括地說,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笨倳浽趨⒓咏K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各地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薄靶沦|生產力”的提出,是***經濟思想的最新理論成果,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繼承與創新,為社會生產方式變革與生產關系改革提供新方向、提出新要求。

縱觀人類社會發展史,生產力的每一次重大躍遷,都將加速人類社會的變革。新質生產力作為生產力發展的質變躍遷,其孕育、形成和發展有著深刻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是代表人類社會發展方向的生產力新形態。

新質生產力的突出特性

關于生產力的內涵,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生產力,即生產能力及其要素的發展?!弊鳛樯鐣贫茸冞w與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生產能力及其要素的發展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無論是第一次工業革命,還是第二次、第三次工業革命,雖然存在科技革命的“迸發”時期,但生產能力及其要素也都是經過了長期孕育的量變積累階段,最后發生了質變、生產效率發生了革命性的提高,從而形成全球范圍的新生產力形態。這種由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的生產力要素優化組合而產生了質變的新生產力形態,正是新質生產力所描述的核心要義。

當今世界正處于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化時期,生產能力及其要素也正處于一個量的積累到質的變化關鍵變革時期,也就是新質生產力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把握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規律,順應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趨勢,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既是掌握經濟社會未來發展主動權的關鍵,也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大國競爭的關鍵。

生產力是一個復雜系統,從系統論角度看,一個系統可由“要素—結構—功能”這三個維度進行解構。生產力系統是在勞動過程中形成的,由勞動者、勞動資料(工具)、勞動對象要素組成,以一定結構形式聯結組合(如生產單元、企業、產業等)存在,具有改造和利用自然、促進人類社會發展功能的有機整體。不同時代,生產力系統要素內涵變化以及生產力要素組合結構的不同,都將推動形成那個時代的現實生產力,發揮相應的功能作用。

新質生產力系統,是當代的生產力系統,由新型勞動者、新型勞動工具、新型勞動對象要素組成,這些新型要素的“新型”內涵主要是以智能化、綠色化為主要趨勢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引發生產力要素發生的質的變化。

新型生產力系統的結構,體現在產業層面,表現為新型要素優化組合形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現代化產業體系是通過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未來產業、新興產業、新業態等蓬勃發展,而逐步形成的。新質生產力的功能,則體現為新型生產要素和為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帶來的生產能力提升和效率改善。

新質生產力發展,會推進人類改造自然能力提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全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這意味著,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過程,也正是發展質量的提高過程。具體而言,新質生產力系統具有突出的創新驅動、綠色低碳、開放融合、人本內蘊特性。

新質生產力具有創新驅動特性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快速迭代升級與突破,科技在生產力構成要素中的主導作用將愈發突出。只有顛覆性、突破性、引領性科學技術的發明、突破、擴散和使用,才能使生產力的能級出現裂變式的提升。數字信息技術、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元宇宙等前沿技術的攻克和使用,將加速驅動形成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動人類社會大跨步邁入新的發展階段。

新質生產力創新驅動特征的具體實現,需要借助最新科技成果運用,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促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未來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

創新驅動新質生產力躍遷的底層邏輯是人類知識累積并裂變式爆發的結果。伴隨知識創造驅動的科技創新周期的日益縮短,以知識創造為內核的新質生產力的變革性力量將加速壯大并逐步成為主導性生產力,人類社會也將進入智能化乃至全面深度智能化時代。

新質生產力具有綠色低碳型特性

過去生產力的范式是指改造自然的能力,將大自然作為人類無節制索取的對象,帶來的是人與自然的對立,導致人類賴于生產生活的地球資源環境承載力趨于極限,這種生產力不可持續。

新質生產力基于生態就是資源、生態就是生產力的新生產力觀,按照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發展理念,展現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能力,是促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能力,是一種保護性的生產力,這是對傳統生產力的突破性超越,也是生產力理論的新拓展。

新質生產力將綠色低碳理念、技術、標準、管理等貫穿于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始終,以產業、產業鏈、產業集群的綠色化水平提升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低碳轉型。

新質生產力具有開放融合特性

生產力發展歷程與全球開放水平提升是高度吻合、高度同步的,并且伴隨世界交流交融深度、廣度、強度等的不斷深化拓展,生產力傳導延伸的場域得以拓寬,生產力演變迭代的周期得以縮短。

作為生產力的最新形態,新質生產力超越了傳統地理空間范疇的場域維度,依托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深地深海深空等現代技術以及各類新型基礎設施,在天、地、空、網等立體鏈接的開放場域快速拓展延伸、融合躍遷,特別是數據作為重要生產要素,本身就孕育于生產過程和人類社會活動之中,具有快速傳播、極速反饋、有機融合的天然屬性。

新質生產力具有人本內蘊特性

人是人類社會的主體,生產力演進的終極目標是推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生產力的最新形態,新質生產力功能在于實現更具質量的發展,強調發展的質量導向,而衡量質量的關鍵標準在于是否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內涵與外延日趨豐富,涵蓋物質文明層面、精神文明層面、生態文明層面、個體價值實現層面、社會治理參與層面等。因此,新質生產力的質量導向必然內含人本屬性,關注的是絕大多數人,而不是少部分人,強調的是生產力的內在質量和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這不僅僅體現在物質資源和技術能力的提升上,更體現在人的全面發展、創造性以及生產過程中的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上。

新質生產力突出的創新驅動、綠色低碳、開放融合、人本內蘊四個主要特性,是一個有機整體,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相互耦合,共同構筑新質生產力區別于傳統生產力的鮮明標識。

新質生產力是新時代實踐和理論創新的集成

恩格斯在論及《資本論》的理論創新和科學精神時提出,“一門科學提出的每一種新見解都包含這門科學的術語的革命”。列寧指出,“只有把社會關系歸結于生產關系,把生產關系歸結于生產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據把社會形態的發展看作自然歷史過程”。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創新,是以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和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創新為基礎的,同時又為經濟發展新的實踐和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創新提供了“可靠的根據”,實現了中國經濟學的“術語的革命”,凸顯了***經濟思想的理論境界。

新質生產力是新時代生產力“中國話語”的升華

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經濟思想的重要內涵。黨的十八大以后,總書記提出的“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和“實現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躍升”,是認識和理解新質生產力的本質特征和基本內涵的理論基石,也是新質生產力中國話語表達的學理基礎。

根據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和中國經濟社會和科學技術發展態勢的新變化,總書記2014年就從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高度,對工程科技在推進科學技術進步中的作用作出新的判斷,認為“人類生存與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密切相關,而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源頭就是工程科技”。20世紀下半葉信息技術引發的第三次產業革命,使社會生產和消費從工業化向自動化、智能化轉變,使工程科技出現重大突破,實現了科學發現同產業發展的直接結合。工程科技成為經濟社會發展及其過程的主要驅動力,使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凸顯??倳浱岢觯骸耙l展就必須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第一生產力的作用。我們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為國家重大戰略,著力推動工程科技創新,實現從以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發展為主轉向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边@深刻把握了在工程科技作用下社會生產力發展呈現出由數量增速向質態變化的新趨勢。

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部署,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2014年6月召開的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總書記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最緊迫的是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的概括,進一步深化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理論,體現了對新科學技術革命中生產力變革的新認識,是新質生產力理論形成的基石。

從“實現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躍升”的視角,把握中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是黨的十八大以后總書記對生產力理論中國話語探索的集中體現。2014年7月,總書記強調,“努力提高創新驅動發展能力、提高產業競爭力、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實現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躍升”。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沒有改變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改變的是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沒有改變我國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改變的是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以“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躍升”為標志的中國話語,是關于生產力理論探索的深刻凝練,是提出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基石。

“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和“實現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躍升”的兩大理論基石,闡明了生產力形成新的質態的“巨大潛能”,闡明了新質生產力對“總體躍升”的強大作用。

新質生產力體現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精粹

新質生產力理論是***經濟思想的新的重大豐富和發展,是基于新發展理念、新發展階段和新發展格局等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精粹的集成。在《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中,總書記提出,“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的東西,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新發展理念是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的主導性理論,確立了新質生產力所蘊含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根本特性。創新發展,注重解決發展動力問題,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協調發展,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綠色發展,集中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開放發展,注重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共享發展,突出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這五大發展理念,形成“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的有機整體,鑄就新質生產力的主要內涵和基本特征。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之年。在這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總書記提出要建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強調“‘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新發展階段和新發展格局是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標志,從理論上確立了我國生產力快速量變中正在發生部分質變的“新質”的基本樣態。

進入新發展階段,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帶來一系列新機遇和新挑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斷提高,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生態環保任重道遠,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新發展階段凸顯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以深化改革激發新發展活力、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根本特征和發展路向。同時,新發展階段還要通過創新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會發展新局面,適應社會結構、社會關系、社會行為方式、社會心理等深刻變化,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健全全覆蓋、可持續的社保體系,強化公共衛生和疾控體系,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等。新發展階段引致的生產力“新質”樣態變化,內在地要求推進生產關系的完善和發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旨在推進新形勢下國內經濟過程和環節之間的持續性、整體性發展,進一步培育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使新發展格局促進和助推中國全面開放新格局的躍升。新發展格局要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及其他各方面創新,加快推進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增長極,使對經濟發展格局的新謀劃與經濟過程變化的實際相契合。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新發展格局是以生產力的“新質”的形成為基礎的,生產力的質的躍升是新發展格局得以形成的根本動力。

新發展理念、新發展階段和新發展格局,成為新質生產力思想內涵、學術意蘊和理論特征的極其豐富的來源。同時,新質生產力的形成,使得無論是新發展理念還是新發展階段、新發展格局,都獲得了新時代的“可靠的根據”。

新質生產力是現代化經濟體系和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勢能

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就需要深入研究市場變化,理解現實需求和潛在需求,在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中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需要”的內在動力引發社會生產力的新的發展,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根據;新質生產力作為推進社會全面發展和進步的革命力量,將最大限度地解放和激發社會生產力的巨大潛能,推動實現新時代社會生產力水平的總體躍升。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提高經濟整體競爭力的必然要求?,F代化經濟體系,是由社會經濟活動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相互關系和內在聯系構成的有機整體,涵蓋以下方面: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建設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建設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建設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建設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這七個方面的發展,要以社會生產力的“新質”形成為前提、為條件。只有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解放和激發巨大潛能,實現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躍升,才能達到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目標。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重大理論命題和實踐課題。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要以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為戰略支撐,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F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需要以新質生產力發展為動力、為基礎,新質生產力在現代化經濟體系中能夠發揮巨大潛能。

實現高質量發展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關鍵所在。高質量發展要求實現產業體系比較完整,生產組織方式網絡化、智能化,創新力、需求捕捉力、品牌影響力、核心競爭力強,產品和服務質量高。從需求看,高質量發展應該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個性化、多樣化、不斷升級的需求,這種需求引領供給體系和結構的變化,供給變革又不斷催生新的需求。從投入產出看,高質量發展應該不斷提高勞動效率、資本效率、土地效率、資源效率、環境效率,不斷提升科技進步貢獻率,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實現高質量發展,根本上是要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這就首先要求社會生產力自身“實現質的有效提升”,發揮生產力的巨大潛能。

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經濟體系,必然要通過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來推動和支撐。新質生產力既是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前提和決定力量,也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堅實基礎和根本動力。

新質生產力是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先進生產力質態

新質生產力是新時代先進生產力水平躍升的集中體現。生產力躍升的特征,呈現于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全部過程之中,呈現于以創新性科學技術特別是工程技術和前沿技術為內核的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之中。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是現實的經濟社會發展過程已經存在并繼續發展的基本的經濟事實、特別是新發展階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過程的基本事實的科學概括。

中國式現代化的全面推進,是新發展階段中一個動態的、積極有為的、始終洋溢著新質生產力生機活力的過程。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到2035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其中包括: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大幅躍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邁上新的大臺階,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形成新發展格局,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臺階,中等收入群體比重明顯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社會保持長期穩定,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等等。這些宏偉目標,無不與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能否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實現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躍升,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已經實際地成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奮斗目標的重要問題。

中國式現代化要以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為基礎和動力,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的標識和驗證。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首先離不開勞動過程主體能力的發展。勞動者的勞動能力通過科技創新可以提升到新的高度。掌握先進技術和科學知識,在勞動過程中能夠適應數字化、智能化要求的勞動者,日益成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過程的主體力量。其次,作為勞動過程客體的勞動資料,發生著質態上的新變化,先進的工程技術在新產業、新動能的作用下發生著新的變革,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設備、自動化制造設備等全新的勞動資料,日益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形成勞動過程中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再次,作為勞動過程客體的勞動對象,同樣發生著質態上的新變化,新材料、新能源等新的勞動對象,借助物質形態的高端智能設備特別是包括數據等非實體形態的新型生產要素,釋放出巨大的潛能。新質生產力是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先進生產力質態,中國式現代化也在新質生產力勢能和潛能的迸發中盡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時代光輝。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經濟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新發展階段、現代化經濟體系、高質量發展,到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不僅刻畫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實踐過程,同時也成就了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的理論創新,新質生產力所實現的“術語的革命”就是這一實踐過程和理論創新的集成,彰顯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消費和投資是國內需求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正確處理好二者的關系是保持我國經濟平穩運行和持續增長的關鍵因素。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這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我們要更好地統籌消費和投資,使國內大循環建立在內需主動力的基礎上,不斷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

消費投資相互促進

消費和投資的關系不是簡單替代,也不是線性平衡,更不是互為矛盾,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二者正向循環、互相引導,并維持動態平衡。

消費和投資存在正向循環的關系。作為社會再生產的四個環節,生產、分配、交換、消費中生產投資和消費處于鏈條的首尾兩端,生產投資是工具、是起點,消費是目標、是終點。投資通過擴大生產規模和改進產品質量,從而帶動就業和提供終端產品,進而為消費者收入增長和產品效用提升創造條件,以此拉動消費;而消費能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優化,進而引導、促進投資,二者存在正向循環的關系。

消費和投資存在互相引導的關系。投資是形成長期有效供給能力的關鍵因素,消費是消納長期有效供給的決定因素。消費結構升級能夠從需求上引導新型供給領域投資規模的擴張,而擴大新型供給領域的投資又能夠引致消費規模的擴大和消費結構的升級。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消費和投資具有互相引導的關系。

消費和投資存在動態平衡的關系。從穩定和提升潛在經濟增長率的角度看,消費和投資的平衡決定經濟能否持續增長。因為,投資過度會降低資本配置效率,消費過度會導致有效供給不足,消費和投資之間存在著動態的優化關系。從具體政策上來說,一個國家的財政和金融資源是有限的,需要平衡消費和投資兩個方面的支出。只有在長期內處理好投資和消費的關系,實現二者的動態平衡,才能更好保持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

找準解決問題的關鍵

一般情況下,消費與投資互為條件、相互促進,但市場行為同時也存在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后性等特征,這使得投資和消費之間總會存在一些總量和結構上的偏差甚至是矛盾。同時,由于長期結構性問題與短期周期性因素交織,我國實現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仍然有提升空間。解決這些問題,要找準關鍵點,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平衡好投資穩定增長政策和消費持續擴大政策。從需求側看,消費和投資是我國經濟增長的基本拉動力。2023年,我國經濟復蘇態勢良好,消費持續恢復向好,投資呈現較強韌性,最終消費支出和資本形成總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達到82.5%和28.9%。發揮好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對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而言,缺一不可。面對短期內社會預期不穩定、消費持續擴大基礎不牢、投資持續增長動力不足等問題,必須在政策空間上平衡好消費和投資的關系,優化政策支持體系,統籌推進消費和投資,這既是提升中長期經濟潛在增長率的重要前提,又是保持宏觀經濟平穩運行的關鍵因素。

統籌好有效供給逐步增加和消費結構穩步升級。當前,我國消費結構升級和產品供給升級正同時發生,新能源汽車、智能家電、綠色家居家裝、5g手機商業應用等相關消費品生產規模持續增長,2023年全國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占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比重達到45.2%。但也要看到,生產型、投資型、出口型產業規模偏大,而信息消費、綠色消費以及教育、旅游、醫療、娛樂文化、養老等居民消費型產業規模相對較小,不利于投資消費的相互促進。應以著力滿足居民消費需求和消費升級為導向,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通過高質量供給創造有效需求,實現投資和消費的良性互動。

協同推進居民收入平穩增長和企業利潤穩健提升。收入是決定消費的首要因素,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才能提升消費能力。不斷穩定和擴大就業、促進居民增收致富,才能進一步提高消費能力和消費意愿、釋放消費潛力。企業利潤穩健提升亦與擴大投資息息相關,近年來我國一些民營企業投資動力不足,一部分原因也在于非金融企業利潤的下降。從長期看,適度增加居民收入和穩健提升非金融企業利潤,是促進消費與投資良性循環的重要基礎。

深化改革促動態平衡

在我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背景下,必須高度重視消費和投資的正向循環和動態平衡關系,在總量平衡的基礎上有效平衡好投資政策和消費政策,為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提供前提條件和基礎動力。

通過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一是聚焦重點群體發力。挖掘邊際消費傾向相對較高的中等收入群體消費潛力,持續穩定提升城鎮居民收入,大力發展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大規模開展汽車、家電等大件商品以舊換新活動,建議放松中高端商品和服務消費的限制性因素,有效帶動制造業和城市基礎設施投資。二是聚焦重點區域發力。挖掘縣鄉消費潛力,建立完善縣域商業體系,引導大型商貿流通企業、電商平臺和現代服務企業向農村延伸,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開展新能源汽車和智能家電下鄉,促進農村居民耐用消費品更新換代,加快完善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有效帶動耐用消費品制造投資和城鄉物流設施與服務投資。三是聚焦重點領域發力。挖掘公共消費潛力,穩步增加政府在教育、體育、醫療、養老、育幼等方面的公共消費支出,擴大城市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健全基本生活救助制度和專項救助制度,帶動城鄉公共設施和服務投資。

通過擴大有效益的投資激發有潛能的消費。一是以穩步提高居民收入為重點優化投資。加大能夠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崗位的實體經濟投資,強化有利于創新創業的投資,加強全社會人力資本投資,通過這些投資穩定就業和提高就業質量,實現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從而為持續擴大國內居民消費提供基礎。二是以滿足消費質量需求為重點強化投資。強化綠色和智能大件商品領域的制造業投資,推進城市城中村改造、老舊社區改造和保障性住房投資,擴大城鄉公共服務設施、物流基礎設施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更好適應、引領和創造新的產品和服務需求。三是以完善各類消費場景為重點創新投資。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推進特色商圈、特色街區和農村商業體系、縣城商業設施建設,培育線上線下消費深度融合的新零售產業,強化商業、文化、旅游、體育、健康、交通等跨界融合消費產業投資,積極拓展沉浸式、體驗式、互動式消費新場景,不斷降低消費成本、提升消費體驗和擴大消費需求。

切實優化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體制機制。一是持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進生產要素在城鄉區域間合理流動和高效配置,健全勞動者工資決定、合理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推動社會保障從制度全覆蓋轉向人群全覆蓋,不斷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為投資消費均衡發展提供制度基礎。二是推進投資體制改革。進一步明確政府投資范圍,優化政府投資安排方式,規范政府投資管理,減少無序投資和無效投資,在政府資金投入層面平衡好穩投資與促消費關系。三是穩妥推進稅制改革。加強謀劃和頂層設計,完善稅收制度,優化稅制結構,健全地方稅和直接稅體系,穩步推進后移消費稅征收環節,著力推進消費稅改革。四是強化金融體制改革。構建有利于引導銀行保險機構加大消費支持力度的體制機制,持續推進資本市場改革,有效發揮金融對投資與消費良性循環的促進作用。

以新質生產力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新質生產力是在大歷史視野下對技術變遷重要性的深刻揭示——

以新質生產力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去年7月以來,總書記在四川、黑龍江、浙江、廣西等地考察調研時,提出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總書記又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成了一個熱詞,以新質生產力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引起了熱烈的討論,并引發了全社會的關注。

從大歷史視野看技術變遷對世界現代化進程的影響和啟示

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特殊重要時刻,總書記提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從大歷史的視野對我國近代以來現代化落后于時代而遭受屈辱教訓的深刻反思,也是對近代以來世界大國現代化崛起之路經驗啟示的一個系統總結。這里特別是對技術變遷的重要性給予的深刻揭示,值得我們高度重視和長久思考。

中國古代創造了輝煌燦爛的農業文明,但是近代卻落伍了。近代以來,中國在技術創新方面沒有跟上世界科技發展的潮流,導致中國在工業革命等關鍵時期落后于西方大國。英國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技史》中提出為什么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沒有發生在中國,而是發生在西方。學術界稱之為“李約瑟之問”。學術界有一種解釋,中國古代國家對科學技術的發現靠的是人們對自然現象的長期觀察和勞動經驗日積月累的總結,并以師傅帶徒弟的方式來傳承著科學技術。由于中國大一統的時間比較長,加之人口眾多,因此科學技術發現也就比小國林立的歐洲多。但是到了近代的時候,西方出現了科學院,并設立了實驗室,通過科學實驗的方式發現科學技術,這樣歐洲技術變遷的速度就大大加快了,而這個時候的中國還是按照過去的方式,因此就被拋在后面了。那為什么近代中國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因為中國沒有培育出推動科技變遷的強大的人力資本,或者說缺乏人力資本積累。我們古代的科舉制度并不考科學技術知識,這方面的人才儲備不足,沒有足夠的力量來完成這個科學技術爆炸性的變遷,因此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沒有在中國發生,這是非常遺憾的事情。從中國近代現代化的歷史經驗和教訓看,必須要有足夠的人力資本積累,要通過實驗室等多方面的科學實驗來提升人們認識自然和改造社會的能力,加快生產力的發展。

近代以來,西方大國無一不是通過技術創新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和國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他們的崛起和持續繁榮,技術創新是推動國家崛起的核心動力。比如說,對科學研究的重視與投入,使得這些國家在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注重工業革命的引領,鼓勵并通過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升級和轉型。如英國、德國、美國和日本在工業革命中通過蒸汽機、電力和內燃機等的創新和發明,推動了工業生產的快速發展。注重技術創新的商業化應用,加快實現了技術創新的經濟價值。注重知識產權保護,確保技術創新者能夠從其創新中獲得合理的回報,進一步促進了技術創新的積極性。注重國際合作與交流,通過參與國際科研項目、建立跨國合作網絡等方式,共享創新資源。注重教育體系與人才培養,特別是注重培養創新型人才。西方大國現代化的歷史經驗主要包括政府引導和支持、企業主體地位、全球創新資源利用、人才培養和引進等方面。這些經驗對于我國當前的科技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意義

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倳洀娬{:新質生產力就是指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是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一、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迫切需要實現要素配置、增長動力、產業結構和發展方式的深刻轉型。面對傳統的以低生產要素成本為基礎的比較優勢的逐步喪失,如何解決增長速度換擋、結構調整陣痛和改革攻堅克難疊加問題,需要有經濟的新的引擎、新的推動力量??渴裁茨??在很大程度上靠新質生產力。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為高質量發展,需要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這個新的力量、新的引擎在很大程度上,應該屬于更加先進的新質生產力。

二、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美好生活需要的時代呼喚。新時代黨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有新的判斷,認為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要解決這樣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是要求我們必須進一步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當前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表現出了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特征,這些重大突破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和服務品質,大大減少了對資源的浪費,降低了碳排放,為消費者提供了個性化、多元化、差異化甚至定制化的服務,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和交往方式,進而更加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提升國際競爭和國際合作能力的重大舉措。從世界大國的發展和崛起的經驗來看,新技術的產生和產業化是非常重要的支撐。當前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為特點的科技革命,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許多重大的科技創新成果加快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引發了全球產業性變革。從這個意義上講,國際競爭合作重點也是國際新技術的競爭合作。當前國際環境和地緣政治發生了很多變化,我們必須突破美國搞“小院高墻”對我們采取的技術“卡脖子”難題,把發展的安全和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努力實現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

四、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支撐。黨確定了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目標。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不可能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方方面面的強,但首先要建成經濟強國,要求必須要有強大的生產力,必須發展先進的生產力,必須發展新質生產力。世界強國之所以能處在領先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發展了戰略性產業和未來產業。我們只有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產生重大突破,才能支撐我國超大規模經濟體的持續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

五、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世界和平發展的責任擔當。當今世界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進程中,怎樣站在歷史正確一邊推動人類全球化的發展,中國作為大國是有歷史責任的。只有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創造更好的經濟社會發展效益,中國式現代化更加有制度上的優勢,才能更好地捍衛科學社會主義的尊嚴,才能夠為更多的發展中國家探索發展道路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經驗,也才能夠更好地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進程,才能夠為推動世界和平作出我們的貢獻。

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把握好若干重大關系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特別是對生產力理論的創新發展。我們要準確把握好新質生產力的科學內涵,在理論上和實踐上把握好若干重大關系。

一是要把握好新質生產力與高質量發展的關系。當下推動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旋律。那么靠什么來實現高質量發展呢?我們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新質生產力??倳洀娬{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有了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有了更多的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就有可能更好地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就能產生新的產業、新的動能、新的業態,就能夠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的推動力和支撐力。我們要搞清楚新質生產力和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關系,用新的生產力理論指導新的實踐,推動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

二是處理好新質生產力與新型生產關系的關系。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一對核心的概念??倳浿v話中提到了新質生產力,也提到了新型生產關系,這兩個“新”都特別重要。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發展新質生產力,也必須有新型的生產關系與之配套,這也就提出了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命題,要求我們在全面深化改革上有更大的創新和更大的作為,通過新型生產關系的構建來更好地服務新質生產力。這就涉及到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教育體制和人才體制改革等方面,要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的各種堵點、痛點和卡點,調動新質生產力的積極性,讓新質生產力“心情愉快”,為新質生產力的迅猛奔跑開辟廣闊的道路和空間。

三是處理好政府的頂層設計和市場的實踐探索的關系。各級政府要積極發展新質生產力,搞好戰略規劃,搞好頂層設計,把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路線圖、未來藍圖清晰勾畫出來,凝聚人心、凝聚力量、凝聚資源。經濟比較發達的大省,應該走在前面做示范,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對全國產生更大的輻射帶動作用。各級政府要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要根據地方的要素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方面情況有所為有所不為,先立后破、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分類指導,不能圖熱鬧,空喊口號,搞形式主義,做表面文章,不搞一哄而上,不搞泡沫化,也不能搞成一種模式,要在取得真正的實效上下功夫。要更多地尊重市場經濟原則,尊重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創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讓市場配置資源發揮決定性作用,讓市場主體發揮積極作用。

四是要處理好傳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關系。發展新質生產力,肯定是要把重點放在戰略性產業和未來新興產業上,因為這些產業代表著技術發展的前進方向,是潮頭,是戰略制高點,要積極為之。但也不能因此忽視甚至放棄了傳統產業。從我國處在發展中國家的實際情況看,這方面要給予特別關注,不能把一些鋼鐵、石化、有色、建材等傳統產業等同于夕陽產業、落后產業,忽視甚至放棄傳統產業。還是要想辦法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來改造傳統產業,使其不斷地轉型升級。在育新枝栽新苗的同時,也離不開老樹發新芽。一方面新興產業要培育壯大在新賽道上奮力奔跑,另一方面傳統產業也需要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進行提升。

五是處理好科技創新與體制創新的關系。發展新質生產力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要創新,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的生產力的核心要素。這就要求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戰略,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使原創性、顛覆性科學技術成果競相涌現。同時,我們要特別注意到,推動科技創新是離不開體制機制創新的,比如說科技體制、教育體制、人才體制等方面的配合,只有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體制機制并形成良性循環,才能夠增強新質生產力的動能,才能把人才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把真正的人才紅利發揮好。新質生產力里邊,人的作用、人才的作用相當重要。

六是要處理好自立自強與對外開放的關系。要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自己要有真功夫,要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真正突破“卡脖子”技術?,F在全球化速度和全球技術變革加快,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技術趕超的重要歷史機遇,自立自強不是關起門來搞建設,不是閉門造車、當井底之蛙,而是要胸懷天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要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我們要通過開放“強身健體”,在“奧林匹克運動場”上爭先創優,取得最好的成績。新型舉國體制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要開放,國內國外都要開放,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不能搞小圈子,窩里斗。這方面,我們還有很大的改進和提升空間。

抓緊抓實實現新型工業化這個關鍵任務

總書記指出,新時代新征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實現新型工業化是關鍵任務。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面部署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工業化是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必將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巨大的支撐力量??倳涥P于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指示,深刻闡述了新時代新征程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大意義、重要原則、重點任務,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導性,為做好相關工作指明了方向。

1.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發展,為新型工業化開辟巨大的增長空間

高度工業化是現代化國家的重要標志,也是建設現代化國家的重要路徑。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基本都是依靠強大的制造業和實體經濟而邁進現代化強國行列的。工業化既是國家富強文明的基礎,又是贏得國際競爭優勢的關鍵要素。例如,經過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洗禮,英國在19世紀中葉成為“世界工廠”,當時英國的鋼鐵產量和棉布產量相當于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煤炭產量則相當于世界其他國家產量總和的兩倍。蒸汽機、自動紡織機、海船引擎、火車頭、起重機、壓力機、機床等代表當時世界最先進水平的技術和工業品幾乎只有英國才能生產和輸出,其他國家必須從英國進口。美國、法國、德國、日本等國,也在大力發展工業的過程中成為世界強國。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經過多年的艱苦奮斗,初步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發展成就斐然。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國新型工業化步伐顯著加快,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我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工業起到了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的壓艙石作用,數字經濟和數字化綠色化轉型成效明顯,工業綜合實力大幅提升,制造業增加值規模連續多年位居世界首位,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升級,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持續提升,重點領域創新取得重大突破,企業競爭力顯著增強。但總體上看,我國工業仍處于全球價值鏈中低端,自主可控能力還不強,工業大而不強的格局尚未根本改觀,正處在由制造大國、網絡大國向制造強國、網絡強國轉變的關鍵時期。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全球產業結構和布局深度調整,大國競爭和博弈日益加劇,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隨著社會進步和工業化不斷迭代升級,先進制造業領域的國際競爭愈發激烈,發達國家紛紛推進“再工業化”戰略,積極推動高端制造業回流,全球產業鏈重組、供應鏈重塑、價值鏈重構不斷深化。世界主要工業大國紛紛制定發布制造業發展戰略,加強前瞻謀劃,明確發展重點,強化政府引導和政策支持,搶占競爭制高點,奪取發展主動權,全球制造業發展格局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深刻調整。我們要清醒認識到,機遇與挑戰并存,只有善于化危為機,才能在風險挑戰中穩健前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發展,為新型工業化開辟了巨大的增長空間;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突破,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創新,推動制造業生產方式、發展模式和企業形態發生根本性變革。要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優勢、全球最完整產業體系供給優勢和超大規模市場需求優勢,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只爭朝夕的使命感扎實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形成全球競爭新優勢。

2.緊緊扣住高質量發展這個關鍵詞,扎實推進新型工業化

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在推進新型工業化過程中,必須深刻把握新時代新征程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基本規律,積極主動適應和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把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貫穿新型工業化全過程。

新型工業化具有以下三方面特點:高端化,傳統工業化包括很多低附加值產品,而新型工業化的目標是實現產品質量高端化、生產過程集約化、生產效益最大化,促進產業升級和產品創新;智能化,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要素深刻改變了工業形態、生產方式和工業企業的組織形式,推動傳統工業向智能制造轉變;綠色化,傳統工業化一般以“生產效率”為首要目標,而新型工業化強調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更加注重生態環境保護以及勞動者權益保障,關注社會可持續發展、創造長效能動價值。推進新型工業化是一個系統工程,在我國這樣一個有著14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推進工業化,既要遵循世界工業化的一般規律,更要立足我國國情,堅持高質量發展導向,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發展和安全,準確把握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戰略定位、階段性特征以及面臨環境條件變化,促進發展方式變革轉型和發展路徑優化升級,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

工業在一國經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不僅是綜合國力的根基、經濟增長的主引擎,而且是技術創新的主戰場。當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邁進的重要關口期,適應產業科技新趨勢,跟上時代步伐,必須以創新作為新型工業化的核心驅動力,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在關鍵核心技術創新上持續加力發力,催生更多新技術新產業,開辟更多新領域新賽道,增強發展新動能新活力。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15.5%、31.8%,65家制造業企業入圍世界500強企業榜單。已累計培育1.2萬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10.3萬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我國擁有龐大的市場、完整的產業體系和齊備的配套能力,其中蘊藏著無數創新的力量。緊緊扣住高質量發展這個關鍵詞,扎實推進新型工業化,將不斷增強工業發展新動能,譜寫制造強國建設新篇章。

3.為中國式現代化構筑強大物質技術基礎

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持續順應新工業革命趨勢、提升工業現代化水平,統籌推進新型工業化,為中國式現代化構筑強大物質技術基礎。

以實體經濟為發力點和著力點。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必須落腳到實體經濟上,把建設制造強國同發展數字經濟、產業信息化等有機結合;推進事關國家安全與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化發展,強化高端趨向和規模效應,牢牢掌握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的主導權;推動優勢產業融合發展,在協同融合中形成疊加效應、聯動發展,鞏固優勢產業的領先地位。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根本在于社會生產力的能級躍遷。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助于提高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效率,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應搶占新一輪科技革命制高點,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推進新型工業化提供堅實支撐。

大力激活企業創新活力。新型工業化歸根到底要靠企業來實現。應進一步推動促進各類企業優勢互補、同臺競技、共同發展,進一步抓大育小、梯度發展、協同共進,既培育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又培育聚焦細分行業領域、精耕細作、掌握獨門絕技的專精特新企業。國有企業作為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骨干力量,要立足國家所需、產業趨勢,圍繞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瞄準國際先進水平,深入實施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產業新賽道布局、戰略性資源供應保障等方面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民營企業是推進新型工業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應著力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切實幫助民營企業解決實際困難,激發動力活力,提振企業信心,提高企業預期,弘揚企業家精神,推動更多優秀企業在公平競爭中脫穎而出、發展壯大。

加大傳統制造業優化升級力度。對制造業企業技術改造給予資金支持,落實技術改造投資稅收優惠和專項再貸款政策,完善企業技改標準要求,加強有關法規制度建設,積極推動設備更新、工藝升級、數字賦能、管理創新,推動傳統制造業煥發新的生機活力。

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風險意識,樹立底線思維。當前,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應統籌產業發展和產業安全,統籌開放發展和經濟安全,在推進新型工業化過程中積極探索開放型經濟體系下提升國家產業安全水平的有效路徑。堅持底線思維、極限思維,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推進產業鏈強鏈補鏈穩鏈,建立權責清晰、多部門緊密協作的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管理體系。強化產業安全政策對制造業發展規劃、重大科技專項、反壟斷等各項微觀經濟政策制定實施的指導和協調作用。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網搜索更多本站小編為你整理的其他(多篇)經濟類理論文稿范文。

word該篇DOC格式(多篇)經濟類理論文稿范文,共有44940個字。好范文網為全國范文類知名網站,下載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寫稿任務。立即下載:
(多篇)經濟類理論文稿下載
(多篇)經濟類理論文稿.doc
下載Word文檔到電腦,方便編輯和打印
編輯推薦: 星級推薦 星級推薦 星級推薦 星級推薦 星級推薦
下載該Word文檔
好范文在線客服
  • 問題咨詢 QQ
  • 投訴建議 QQ
  • 常見幫助 QQ
  • 13057850505
小鸭子在线视频免费观看中文,亚洲精品专区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美女高潮抽搐免费网站,又大又紧又粉嫩18p少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