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當前位置:好范文網 > 免費論文 > 德育論文 >

小學德育工作論文通用多篇

發布時間:2024-04-06 01:30:13 審核編輯:本站小編下載該Word文檔收藏本文

前言:小學德育工作論文通用多篇為好范文網的會員投稿推薦,但愿對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小學德育工作論文通用多篇

小學德育工作論文 篇一

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飛躍的理論成果,這就意味著它具有相對獨立于第一次飛躍理論成果的理論和實踐價值。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指引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勝利前進。鄧小平德育思想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德育即政治、思想和品德教育,它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教育的本質特征。鄧小平德育思想內容豐富、系統、深刻,構成了一個適合中國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具有時代特征的比較完整的德育思想體系。鄧小平緊密結合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闡明了現階段重要的德育理論和德育實踐問題,為繼承、豐富和發展德育思想做出了突出貢獻。鄧小平德育思想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是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有力保證,奠定了培養跨世紀接班人,全面提高人才素質的堅實基礎。鄧小平德育思想來自實踐,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對于我們認識新時期德育工作的戰略地位,堅持正確的德育工作指導方針,發揮德育工作的服務、導向和保證作用,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是新時期做好德育工作的根本指導思想。

一鄧小平德育思想是對德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們歷來重視德育工作,馬克思、列寧、的德育思想為鄧小平德育思想的形成、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恩格斯從他們早期的革命活動開始,就傾心于工人運動的宣傳鼓動工作,十分重視對青年的關心教育。馬克思指出:“最先進的工人完全了解,他們階級的未來,從而也是人類的未來,完全取決于正在成長的工人一代的教育?!盵1]馬克思、恩格斯關于道德的起源、道德的歷史性和階級性、道德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共產主義道德原則的論述,關于人的社會本質、社會道德在個體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培養青年的共產主義道德品質的論述,關于根據未來社會的要求努力把青年一代培養成為一種全新的人和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等,都是馬克思、恩格斯重要的德育思想。列寧繼承了馬克思、恩格斯的德育思想,強調青年學生要把培養共產主義世界觀當做首要任務,指出:“為鞏固和完成共產主義事業而斗爭,這就是共產主義道德的基礎。這就是共產主義教育、訓練和學習的基礎?!盵2]列寧從建設共產主義的高度,論述了培養一代新人的任務、內容和途徑,闡明了共產主義思想教育在青年成長中的地位作用,開創了無產階級執政黨德育工作的實踐。在中國革命和建設時期都有關于德育的論述,諸如青年應該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政治教育是中心環節;希望寄托在青年一代身上,要培養和造就千百萬革命事業接班人;青年要防止和抵制資產階級思想的腐蝕,要警惕西方敵對勢力的“和平演變”;要引導青年知識分子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在實際斗爭中鍛煉成長,德智體全面發展等等。對德育理論和實踐的許多精辟論述,成為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強烈的黨性和實踐性。

鄧小平是我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主要成員,鄧小平德育思想的產生、形成和發展是同中國革命和建設戰略全局的歷史進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具有全局性和戰略性的基本特征。在革命戰爭年代,鄧小平是黨的軍事戰略家,他是從革命戰爭和戰略全局的高度來考慮德育工作的。收入《鄧小平文選》的開卷之作《動員新兵及新兵政治工作》一文,提出了政治工作、思想教育在部隊建設中的意義和作用,以及部隊政治工作、思想教育所應遵循的原則和方法,具有普遍指導意義。新中國成立后,鄧小平是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戰略家,他是從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戰略全局的高度來看待德育工作的。50—60年代,鄧小平多次強調共青團的任務就是在黨的領導下,用共產主義的精神教育青年一代?!啊焙笃诘綋軄y反正期間,鄧小平始終站在斗爭第一線,在整個國家處于百廢待舉的關鍵時刻,高瞻遠矚,自告奮勇抓科技教育方面的工作,打開了科技教育工作的嶄新局面。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在實現偉大的歷史性轉折中,鄧小平對德育工作的探索進入了新階段。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作為我們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是從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戰略全局的高度來抓德育工作的。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后,我國面臨著改革開放的新形勢,面臨著前蘇聯和東歐的巨變,面臨著國內堅持還是否定四項基本原則的嚴峻考驗。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教育好下一代,如何培養好接班人,就成了擺在全黨面前的十分重大而緊迫的德育課題。鄧小平緊緊抓住這一事關大局的關鍵問題,以極大的理論創新勇氣,根據黨和國家工作重點轉移的新形勢,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和長遠目標出發,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闡明現階段重要的德育理論和德育實踐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新時期德育理論觀點和重大決策,其內容涉及新時期德育的地位、作用、培養目標、原則內容、途徑方法、領導管理等各個方面,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德育科學體系的基本框架和理論基礎。鄧小平明確地提出了新時期德育工作要服從、服務于黨的基本路線的德育工作的基本指導方針,為德育工作排除“左”和右的干擾,沿著正確方向前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鄧小平正確處理了現階段講理想、講紀律和執行改革開放政策之間相互依存、協調發展的辯證關系,揭示了搞好德育工作對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本質意義和功能。鄧小平及時準確地把握社會各方面呈現出的復雜態勢,充分肯定了德育工作的重要作用。鄧小平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思想;關于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思想;關于特別要教育好青年,教育好后代,青年人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的思想;關于新時期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學習馬列主義、思想要精,要管用的思想;關于要繼承和發揚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和黨的優良傳統,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反對封建主義殘余影響,抵制資產階級腐朽思想侵蝕的思想;關于人才優勢和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可能使我國到下個世紀中葉接近發達國家水平的思想等等,都為德育思想增添了新的內容。鄧小平新時期德育思想是對德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也使馬克思主義德育思想在當代中國進入了新的境界,達到了新的高度。

鄧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是《鄧小平文選》的壓卷之作。這些談話直接涉及我國十多年來改革發展關鍵時期的重大問題,對社會主義事業的健康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鄧小平指出,“在整個改革開放過程中,必須始終注意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覀兏闵鐣髁x才幾十年,還處在初級階段?!枰覀儙状?、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決不能掉以輕心”[3]。鄧小平的諄諄告誡寄托了他對我國德育工作者的殷切希望,他豐富、深刻的德育思想是值得我們永遠珍惜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二鄧小平德育思想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億萬中國人民正在從事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偉大事業。鄧小平作為中國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總設計師,其思想的深刻性在于,它緊緊把握了現時中國社會的脈搏,為中國未來現代化豎起了一個結構合理、功能協調的總體理論構架,使中國的現代化真正成為社會整體的現代化。鄧小平在規劃中國現代化建設宏偉藍圖時,除了強調生產力標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外,特別注意到了經濟與社會文化的協調發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共同建設。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根據鄧小平理論,提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定不移地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并且使這幾個方面緊密配合、互相促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這次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指出,所謂精神文明,就是“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人們的主觀世界也得到改造,社會的精神生產和精神生活也得到發展,這方面的成果就是精神文明,它表現為教育、科學、文化知識的發達和人們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4]。這里對精神文明的科學解釋,展示了精神文明的廣闊領域。人們主觀世界的改造,包括思想意識的改造,也包括人們認識及其能力的發展和改造,人們情操、意志、美感的發展和改造。精神文明既包括知識文化和思想道德兩大方面,又包括從個人的文化修養、科學修養、道德修養、審美修養、精神境界到社會的精神生產、精神生活和習俗風尚兩大范圍,是人類整個精神世界的發展和改造。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人類文明歷史的高度發展,它的產生有著豐富的思想資料、深刻的階級根源和堅實的社會基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按照社會發展的規律和精神文明自身發展的規律去建設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核心的精神文明。它與社會主義制度相適應,通過社會的教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和進步,通過人們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促進社會物質文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與過去一切精神文明不同,它特別強調社會的主體——人的建設,把提高人的素質,特別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的社會主義新人作為根本內容和根本目標。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根據鄧小平理論對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論述,不但明確規定了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同時也高度概括了德育工作的重點所在,體現了德育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總體布局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首先,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核心問題的德育工作,解決的是整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問題。精神是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和自覺的心理狀態。良好的精神能表現出巨大的活力、能量和高尚的品德,能變為強大的不可戰勝的物質力量,對個人、集體和民族都十分重要。德育工作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力量,引導人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提高思想道德修養水平,特別是把中華民族的愛國熱情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融化和滲透到人民群眾中去,使之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行為準則和精神支柱,成為凝聚億萬人民的強大精神力量。

第二,對全國人民特別是青少年加強思想品德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設中的基礎工程。精神文明建設,說到底就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直接反映社會主義的性質,規定著精神文明的性質和發展方向,對社會的全面發展具有巨大的能動作用。青年是祖國的未來,人民的希望,是承擔跨世紀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他們成長的重要時期,加強德育工作,幫助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將對其一生產生重要的影響,也將促進全體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為搞好全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三,充分發揮黨的德育工作的政治優勢,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客觀需要。鄧小平規劃的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歸根到底,是物的發展和人的發展,以及物的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的有機結合,并將現代化和社會發展的目標最終落實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的全面發展之上。德育工作以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依靠真理和人格的力量,動員和團結人民群眾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實現中國整體現代化,推進人的全面發展中,德育既是核心內容,又進直接動因和重要保障?,F階段充分發揮黨的德育工作的政治優勢,就能保證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有團結穩定的社會環境,有統一的意志和行動,保證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順利推進。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的,不加強精神文明的建設,物質文明的建設也要受到破壞,走彎路。光靠物質條件,我們的革命和建設也不可能取得勝利。中國革命離不開這個政治優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離不開這個政治優勢。

三鄧小平德育思想是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有力保證

近二十年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使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我們黨制定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唯一正確的馬克思主義路線,是動員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實現共同理想的根本保證。在鄧小平德育思想中,包含了豐富的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的內容,能使全體人民特別是廣大青年牢固樹立起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牢固樹立起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的堅定信念,從而團結一心為奪取現代化事業的更大勝利而努力奮斗。

首先,明確了新時期德育工作的基本指導方針。實事求是是鄧小平一貫倡導的我們黨的思想路線,鄧小平把實事求是的思想運用于新時期具有中國特色的德育實踐之中,在德育工作的基本指導方針上正本清源,撥亂反正。新時期德育工作基本指導方針是什么?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決議把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指導方針規定為“三個必須”,即:我們的精神文明建設必須是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精神文明建設,必須是促進全面改革和實行對外開放的精神文明建設,必須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精神文明建設。這也是鄧小平所始終堅持的新時期德育工作的基本指導方針。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我黨全部工作的中心。鄧小平曾尖銳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優越性的最本質體現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德育必須服從、服務于這個中心,緊緊圍繞這個中心開展工作;改革開放是我國的強國之路,德育工作必須支持改革開放,為適應改革開放促進人們思想觀念的根本轉變,保證改革開放的順利進行和健康發展;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國的立國之本,新時期保證德育工作的正確方向,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德育只有緊密圍繞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開展工作,才能保證我們要實現的現代化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現代化。這一基本指導方針,規定了德育要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并且要通過德育工作,充分發揮德育的政治導向作用,保證現代化建設的社會主義性質,動員和團結全體人民積極投身改革開放。這一基本指導方針,擺正了德育在全部黨的工作中的正確位置。我們既不能搞德育高于一切,大于一切,又不能忽視德育,淡化、取消德育。堅持這一基本指導方針,就能使我們在德育工作中更堅定地同“左”和右的錯誤思想干擾作斗爭。實踐證明,這是建立在唯物論基礎上的科學的指導方針。

其次,始終強調把握德育工作的重大原則問題。面對新形勢下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鄧小平始終強調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這也是新時期德育工作的重大原則問題。鄧小平早在1978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就提出,要把青少年培養成為忠于社會主義祖國、忠于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和忠于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的優秀人才。他強調,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個根本立場上決不允許有絲毫動搖。如果動搖了這四項基本原則中的任何一項,那就動搖了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在此之后,根據國內出現的和國際風云的急劇變幻,鄧小復強調,青年教育“應該永遠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要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教育作為基本內容,加強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要努力克服軟弱渙散的狀態,旗幟鮮明地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對青年一代的侵蝕。

鄧小平還始終強調要把抵御西方敵對勢力“西化”和“分化”的圖謀作為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務,這一任務是長期的、艱巨的和復雜的。鄧小平認為,在改革開放條件下,不讓青年人接觸西方的東西,不僅不可能,也不必要,關鍵在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強調我們培養出來的人才要適應開放的形勢,既能學到資本主義國家先進的科學技術文化,又能經得起風浪,不作資本主義思想的俘虜。青年學生由于對中國的國情和工農大眾缺乏了解,缺乏實踐鍛煉,世界觀和人生觀還在形成之中,容易為資本主義腐朽思想和非馬克思主義思潮所影響。因此,一定要從政治上、思想上多關心和幫助青年,增強他們抵制錯誤思潮和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腐朽思想侵蝕的能力。

四鄧小平德育思想奠定了培養跨世紀接班人、全面提高人才素質的堅實基礎

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不是一代人的事業,是需要幾代人繼承、接力和發展,并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才能實現的百年大業。培養接班人的問題,是我黨一貫重視的問題,在我國第二代黨和國家領導人謀劃跨世紀的宏偉目標,謀劃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百年大計宏觀思維中,培養接班人的問題被擺在極為重要的地位。鄧小平站在關系到黨、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的戰略高度,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作為觀察和思考問題的根本出發點,明確指出:“培養社會主義新人就是政治”[5],“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的這條中國的發展路線,是否能夠堅持得住,要靠大家努力,特別是要教育后代”[6]。鄧小平緊緊抓住要把當代青年培養成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可靠接班人這個主旨,特別關心青年一代的茁壯成長。他認為,未來無論是哪個層次、行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都應該具有德才兼備的共同品質,都應該是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并愿意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奉獻聰明才智的人,對他們一定要打好堅實可靠的思想政治基礎,引導青年從國情的實際出發去思考國家的發展問題,真正弄清楚“中國現在干的究竟是什么事情”,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的大局觀,“要把是非講清楚,要把利害講清楚。是非是涉及我國根本利益的是非,利害是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發展能不能達到本世紀目標和下個世紀目標的重大利害。這才是對青年的愛護,對青年的真誠引導”[7]。

全新的事業需要全新的人才。鄧小平鼓勵當代中國青年珍惜跨世紀的歷史機遇,肩負起跨世紀的歷史責任,爭做跨世紀的合格人才,增強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充分發揮在現代化建設中的生力軍作用。鄧小平還清楚地看到,國際間的經濟競爭依靠的是科技和人才,對人才的全面素質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缡兰o人才對于推動新世紀的社會全面發展是責無旁貸的。面對世界經濟的激烈競爭和新技術革命的挑戰,青年不僅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還要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積極進取的觀念意識、健康的心理素質和審美情趣、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協作能力。在全面提高人才素質中,德育的根本任務是提高青年的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質。德育對于引導青年一代樹立崇高的理想,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倡導開拓進取的思想觀念和確立正確的生活方式,都有著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全新的事業需要拓展德育工作思路。鄧小平為景山學校題詞中指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边@里的教育,除了指文化知識教育,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我們要面向的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我們要面向的世界是各種不同社會制度并存的世界,我們要面向的未來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發展的未來。人的德育素質是人諸種素質中最根本的素質,決定著人才的政治方向,是智育和體育素質發展的內在動力。鄧小平的教育要三個面向的思想,不僅為智育和體育提出了新的任務、內容和方向,而且蘊含了豐富、深刻的德育思想。鄧小平把德育放在一個更為廣闊的歷史背景下來認識,對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務、內容和方法,也對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德育工作者要找準自己的工作立足點,不斷增強工作責任感。我國現代化建設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條件下進行的,任務十分艱巨。我們面對的國際國內環境是紛繁復雜的,必須以高度的工作責任感,加倍關注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年一代的思想道德建設,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的那樣,“作為靈魂工程師,應當高舉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的旗幟,用自己的文章、作品、教學、講演、表演,教育和引導人民正確地對待歷史、認識現實,堅信社會主義和黨的領導,鼓舞人民奮發努力,積極向上,真正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為偉大壯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而英勇奮斗”[8]。德育工作者還要不斷拓展自己的工作思路,充分認識在改革開放環境下成長的青年特點,深入調查研究,實事求是地分析研究問題。要尊重、關心、理解青年,貼近青年思想,進行充分的說理教育,還要勇于繼承、借鑒和發展,改進德育方法,講究德育藝術,探索德育新路,不斷提高德育的質量和水平。

五鄧小平德育思想是新時期德育工作實踐的根本指導思想

偉大的實踐是產生偉大理論的沃土。鄧小平德育思想的一系列基本原理,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德育實踐的科學總結,是從德育實踐中提煉出來的科學理論。鄧小平德育思想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是由于它是新時期德育工作實踐的根本指導思想。

在我黨的歷史上,以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黨領導的革命和建設事業取得勝利的保證。早在1934年紅軍第一次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即提出了“政治工作是紅軍的生命線”的科學論斷。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我們黨始終重視結合黨的中心任務,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中國成立后,黨把在革命戰爭年代積累起來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豐富經驗運用于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在理論和實踐上繼續向前發展。50年代末60年代初,針對當時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和政治生活方面發生的復雜情況,黨在全國人民特別是青少年中,加強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宣傳,加強艱苦奮斗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共產主義思想教育,宣傳以雷鋒、焦裕祿為代表的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輝事跡,對青年一代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思想的形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與此同時,由于黨的工作在指導方針上有過嚴重失誤,在德育工作指導思想上也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過程。在“”十年間,黨的德育工作無論是在指導原則上,還是在工作方針方法上,都存在著許多違背科學規律的東西,諸如混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往往把思想認識上的問題說成是政治立場問題,在思想教育中隨意上綱上線;思想教育完全違背自身的特點和規律,搞大轟大嗡,一刀切,形式主義等。特別是在、“”鼓吹的“精神萬能”、“政治可以沖擊一切”、“大批判開路”等許多違反科學的思想和口號鼓動下,黨的德育工作的優良傳統被破壞,德育工作者的聲譽被敗壞,造成了十分惡劣的影響。這些曲折給我們留下的教訓是深刻的。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領導我們集中力量批判了“左”的東西,特別是“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思想,德育工作摒棄了過火的思想批判,取消了“沖擊一切”不講實效的政治運動,糾正了“急用先學、立竿見影”等簡單化、庸俗化的形式主義傾向,打破了“左”的思想枷鎖,同時又堅決地維護和繼承了過去我們在德育理論和實踐中所取得的一切積極成果,德育工作從不間斷的政治運動轉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正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上來。廣大德育工作者在認真總結過去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把德育作為一門學科進行積極的研究探索,并遵循德育工作對象的思想特點和教育規律,簡明扼要、通俗易懂、生動活潑地開展各項德育工作??梢哉f,沒有反對“左”的干擾,就沒有今天的德育工作的大好形勢。另一方面,新時期德育工作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改革開放給社會帶來的巨大變化必然引起人們思想上的強烈反響,尤其是青年人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上產生了種種思想困惑。為排除右的干擾,鄧小平多次強調,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思想政治工作絕不能削弱,而是應當加強和改進。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決議重申了“思想政治工作是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這個思想的基本觀點,要求在廣大人民特別是青少年中開展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教育,加強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教育。特別是1989年那場之后,加強以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為中心內容的思想政治教育,著力澄清青年學生的混亂思想,解決青年學生思想中深層次的問題,引導他們堅定社會主義信念,堅定不移地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傊?,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由于以鄧小平德育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黨的中心工作,堅持正確的工作方針,德育工作在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獻身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業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樹立良好的道德品質、遵紀守法和團結協作的觀念,大力宏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和艱苦創業精神,在全社會形成講理想、講奉獻、講責任、講道德、講文明的良好風氣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德育工作出現了嶄新的局面,并為德育工作沿著正確方向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國近十多年的德育實踐證明,鄧小平德育思想是促進個人和社會的全面發展,促進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最直接、最現實、最富成果的科學指南。

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黨的十四大之后已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以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非常重視德育工作,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做出了《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指出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集中體現著精神文明建設的性質和方向,對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具有巨大的能動作用,強調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必須把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作為一項基礎工程認真抓好。黨的十五大進一步明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指出堅持用鄧小平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在這期間,中共中央還先后印發了《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等德育工作的綱領性文件,這些都是在鄧小平德育思想指導下取得的新成果,是黨的德育工作的新發展。我們相信,在全黨和全國人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的偉大實踐中,通過進一步深入學習理解鄧小平德育思想,通過認真務實的工作,新時期德育工作一定會更加卓有成效的開展,鄧小平德育思想的理論和實踐價值一定會得到更加充分的展現。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217頁。

[2]《列寧選集》第4卷,355頁。

[3][6][7][8]《鄧小平文選》第3卷,379—380頁、381頁、199頁、40頁。

小學德育工作論文范文 篇二

誤區之一:

把德育目標當作德育起點。起點設置不當,脫離學生的年齡、心理實際,脫離學生的知識、思維和意識發展水平,將學生成人化,采取高調宣講、單向灌輸的手法,無法有效地為學生所認同,難以激發其強烈的道德情感和道德需要,收效甚微,有時甚至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產生負效應。同時,這種急功近利,企圖“一步到位、一勞永逸”的簡單化的做法,又使德育的終極性目標沒能有效地分解為著實的階段目標,以至于德育的階段目標缺乏內在的邏輯遞升序列,高層次、高要求的終極目標找不到基礎性的支撐點,無異于空中樓閣,難以達成。

誤區之二:

忽視受教育者自身的實踐活動。將復雜的德育過程簡單等同于思想品德課課堂教學中的說理、講解,片面重視道德知識的掌握,在“掌握”和“認同”之間隨手劃上等號,省略了外在的道德需求向學生個體道德需要轉化的心理機制研究,把個體品德的形成與發展看作是道德教育“外爍”的成果,因而對學生日常學校、家庭生活中多樣化的道德實踐關心不足,忽視了道德修養的巨大作用。學生掌握的道德規范、準則體系缺乏實踐中介,不能有效地內化為道德信念,導致“知而不信”;道德信念也不足以外化,以支持和指導道德行為,表現為“言而不行”。

誤區之三:

德育功能認識片面,“嚴”、“愛”脫節,師生關系惡化。不少教育者錯把德育當代國家、社會、學校對學生個人的管制,把德育方法當作“管制的手段”,突出表現一談德育必是嚴字當頭,把個人與社會對立。無視學生內心深處豐富多彩的需要,追求“整齊劃一”的德育效果,將“聽話”視為德育的成功,將“聽話道德”視作德育的最高境界,缺乏慈愛與引導,更缺乏“發展”的眼光和意識。導致師生間的對立,人為地破壞了和諧的師生關系,削弱了教師在育德過程中的引導作用和學生主體性的發揮。以上談及的德育誤區,究其根源,主要是傳統的德育缺乏一種發展的眼光,把學生單方面看成是社會規范的造物,德育是完成這一任務的工具,所以視野局限于學生被動地接受和繼承既定的社會道德規范體系,掌握了這些規范就意味著達到了德育的目的。在這種“就范式教育”的指導下,學生循規蹈距、唯命是從,成了一個“被塑造”的客體,執著于此的教育者也就看不到學生作為道德實踐活動的主體,能在既有的社會規范基礎之上,經過自己的理性思維,獨立地做出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自主地調節自己的道德行為,并在道德實踐中完善自身的品德,豐富和發展社會的道德規范。個體品德的這種積極能動的構建,正是整個社會道德規范推舊出新、向前邁進的源動力所在?!懊暌暋睂W生品德構建和在道德實踐中的主體性,推廣開來,就是對社會主義道德發展的阻礙。如果我們承認這一點,就應力求通過發展人的主體素質、提升人的主體性、培養具有自主性、創造性的人去批判繼承已有的道德,改造其不合理的成分,從而實現地現時代的超越。

二、學校德育歷史邏輯的透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縱觀本世紀西方學校德育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兩條線索:

其一:弘揚人的主體地位,反對道德灌輸是本世紀西方道德教育的主旋律。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民族要求的發展,作為封建勢力特征的那種學校德育逐步顯示出其局限性,正如杜威所言,它企圖“系統地運用一切可能的方法使學生銘記一套特定的政治和經濟觀點,排除一切其他觀點?!雹龠@實質上是一種靜滯的教育形式,它企圖用一種固定的、一成不變的規范去“塑造”下一代人,結果必定導致學生思想僵化、自主性和創造性的抹殺與泯滅。世紀之初,以杜威為代表的“新教育運動”首先對這種傳統德育發起了猛列的沖擊。在他實用主義觀點看來,道德真理是相對的,任何道德都必須服從于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所以,道德從本質上乃是一種解決社會問題的過程而不是某種固定的觀念。②外部強制“不僅不能促進反而限制了兒童的智慧和道德發展”,③正確的道路是“反其道而行之”,亦即通過實踐活動來豐富學生的道德生活經驗,發展其良好的判斷力。杜威的發難引起了新舊德育觀念的大碰撞。20年代中期,哥倫比亞大學的梅和哈物茨恩主持了一項歷時5年、涉及萬人的大型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兒童在學校中掌握的道德規范和美德概念與他們的實際道德行為無關。宣告了這種傳統德育的失敗,促使研究者們進行深層次的反思。

60年代后,西方學校德育理論再度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

1.以柯爾伯格為主要代表的道德認知———發展論,吸收了皮亞杰的兒童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強調“兒童道德成熟的標志,是他做出道德判斷和提出自己的道德原則的能力,而不是遵從他周圍的成所人的道德判斷的能力?!雹苡谑堑赖碌陌l展必須借助于學生自己的探索、努力和活動,所以柯爾伯格在給德育教師的十條建議中提出:用直接教的辦法灌輸某些條文是無用的,德育應鼓勵學生進行道德認知沖突的自我決擇,發展道德認知力。

2.價值澄清學派認為:傳統的學校德育對兒童“不能導致更深層次的道德信仰”,⑤是不適當的甚至是無效的。所以他們恪守“如何獲得觀念”遠比“獲得什么觀念”更為重要的信條,反對向學生傳遞某種本身就模糊不清的價值,提倡通過一系列價值澄清策略的學習,讓學生們在沖突中學會澄清自己頭腦中的價值混亂,發展自我評價、自我指導的能力以適應多元化的社會。

3.人本主義強調個人的尊嚴與價值取向,富有強烈的民主氣息。其代表人物羅杰斯提出“以人為中心”的學校德育,力求建立一種相互信賴的新型師生關系,反對教師權威,主張施行“非指導性教學”。在他看來,教師不是實施教育的主體,只是學生良好發展的咨詢者,學生是主體而非客體,他的“自我教育”最為重要。

4.形式主義的德育論走得更遠,他們主張從形式上而非內容上界定道德與道德判斷,重視道德推理、判斷的技能、技巧等形式特質訓練,以形式意義上的訓練來回避、反對具體道德內容的傳授。其代表人物威爾遜曾把德育比做駕車、游泳等技能的掌握,提出:“我們主要不是傳授任何內容,而是要教給人們一種熟練的方法?!雹尥高^紛繁復雜的觀點和論證,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認知學派、價值澄清學派、人本主義,還是形式主義的德育觀,都是以反對傳統道德灌輸作為理論基礎和出發點,希望把低效的學校德育從注重具體美德傳授中解脫出來,牽引到解決道德問題能力的培養上去。高揚作為人的個體價值存在,反對德育“目中無人”,重視學生在德育過程中的主動地位,反對把活生生的人簡單化、機械化和客體化,是各個理論派別的一致共識。

其二,與主旋律形成鮮明反差是近一、二十年來西方德育中反對價值觀念自由化,“回歸規范教育”的新動向。

半個多世紀以來,西方學校德育一直在批判道德灌輸中發展壯大,試圖建立一種“無灌輸的德育”,它實質上體現了人類主體性的覺醒(從關注外物到關注自身、尊重現實的人的存在和人的價值),深刻地觸及了德育的根本性問題: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但是,單純地反對灌輸,進而忽視道德行為規范的教授,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最突出的:沒有主導性的道德規范、價值取向的指引,在多元化的社會里學生們怎樣才不至于走上放任主義、無政府主義的道路上去?青少年怎樣才不至于卷入極端個人主義漩窩?這些問題偏又是單純反灌輸的一腔熱情所無法解決和克服的。結果,青少年犯罪率日益升高,年齡卻日益下降,他們追求安逸享樂,缺乏遠大的理想和社會義務感、責任感。這成了人們普遍關心的社會問題(甚至是全球性問題),迫使人們對學校德育再次進行反思和檢討。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寫的《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呼吁:學校培養出的人才應該“能夠承擔人類命運的共同職責中自己的一分責任”。70年代后,倫理學家們提出“回到規范去”的口號,強調共同的社會道德規范對于維護社會和個人利益的重大意義,各國又復重視學校德育課程中內容方面的建設,開始了對單純反灌輸的反動。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學會關心:21世紀的教育———圓桌會議報告》的形成,則是各國力圖淡化個人利己主義,強化社會責任的又一具體表現,報告強調:“恢復具有早期時代特征的關心價值已勢在必需?!彼鼈兌紡囊粋€對立面論證了社會主導性道德規范的重要價值。前車之鑒昭示我們以德育的歷史邏輯:道德灌輸不能為我們培養富于創造性的一代;但因反對道德灌輸而全盤否定道德規范的系統傳授,削弱學校系統的道德教育的作法則是因噎廢食,同樣不足效法。只有立足現實,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拋棄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才能為社會主義德育實踐提供切實可行的理論指導。

三、新德育模式論綱

怎樣才能有效地開展道德規范的教授而不至簡單的灌輸?怎樣處理好具體規范學習和一般道德能力發展之間的難題呢?

我們認為:依仗實踐,合理發揮學生在德育實踐中的主體性,提升其主體性是問題的關鍵。

第一,學生是自身品德形成和構建的組織者,外在的道德規范體系和道德需要只有通過學生自愿(進而是自覺)地實踐,取得認同,內化為他自身的道德需要,才能真正起到外化指導道德行為的作用。忽視學生內心的需要、忽視學生自愿參與道德實踐活動的論理也罷、獎罰也罷、榜樣也罷,都是無法達到理想教育效果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西方德育理論家們強調尊重個人獨立的價值判斷,培養具有自主道德思維的個體,主張個人道德認知能力在其解決道德沖突中逐漸成熟,都不乏一定的借鑒意義。

第二,怎樣使學生認同社會道德要求,自覺把外在的道德要求變為內在道德需要呢?我們設計了如下新德育模式:教育者依據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征,選擇貼切學生實際的方法,將國家、社會提倡的主導性道德規范、原則、準則體系傳授給適齡的學生,學生把它當作知識理解,在教育者創設的道德沖突、自身的道德生活中加以應用,從而發現這種體系是合理的,能對維護自己切身利益提供幫助,于是產生認同感,道德規范被鞏固下來,被內化為個體的道德需要、道德信念和道德行為習慣;或者在運用中發現這種體系有不盡完善、不夠合理之處,能在教育者引導下,學會主動將自己的道德觀念體系向其它體系開放,吸收其合理內核,發展和改造原有的觀念,使自己的品德構建始終處于一種動態更新、不斷完善、愈趨合理的狀態之中。我們認為,這種理解———實踐——開放式發展——接受(內化)—[]—再實踐的學校德育模式擯棄了道德的絕對論,較之單純地采用某種較為“先進、合理的道德規范”去“教育”學生,規定學生的道德選擇、道德判斷,它更多地把目光凝聚在學生個體品德的動態構建和可持續性發展上,并以品德構造的開放性為前提,更為客觀,更為符合整個社會道德發展歷史邏輯。它強調以主導性的道德規范作為學生品德構建的骨干和同化其它合理成份的“同化點”,使學生品德呈現出共性基礎上的個性化和多樣化,因而也不同于道德相對主義的放任自流。這樣,現時代道德規范的傳授就不再成為一種“束縛人、禁錮人思想”的枷鎖,而為人進行現實道德生活、進行深層次道德思考所必須,成了個人切切實實的需要。

第三,強調學校德育為學生個體品德構造的主體,并不是以此來否定教師的主體性。教師作為人類知識的活的載體、社會的代言人和成年人,也具有主體性(且是較為成熟的主體性),通過其主體性的發揮,引導學生德性的發展,是學生主體性(不甚成熟、不甚完善的主體性)得到不斷提升的保障。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主體性的充分展開同樣至關重要。教師是價值的存在,因為:沒有教師創造性地選擇教法、創設教育情境,就不可能有教授活動的生動活潑;沒有教師創造性地選擇學生生活亟待利用的教育內容,就沒有學生發自內心需要地、自愿地學習;沒有教師的引導和點撥,也不可能有學生道德觀念的開放式發展;更為重要的是,尊重學生在道德實踐中的主體地位,并不是片面地迎合學生不完善的主體性,相反,教師時刻不能忘記以社會主義社會主導價值目標去提升學生不完善的主體性,使之沿著正確的軌跡成長。同時,教師主體性發揮得合理與否,又取決于他對學生主體性發展的引導如何,它不同于傳統的任意的無節制的教師權威,師生間是一種“你與我”的主體間關系,而不是上下級、主被動、主客體的關系。因此,無論是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還是離開了教師的主體性,或者兩者的主體性張揚得不合理,勢必會回到傳統的灌輸或放任自流上去。

新德育模式中充滿著對成長中的人的愛護與尊重,對人及人類自主性、創造性的充分肯定,體現著主體性教育思想的實質與精要,構成了一種新的德育思路,我們權稱之為主體性德育模式。

小學德育工作論文 篇三

一、德育工作抓什么

我們許多的學校德育干部從接受學校德育工作任務開始,就常常延續上任德育干部的做法,一開始就忙碌于各種活動方案的設計及活動的準備,而對于德育工作到底抓哪些,怎樣抓,卻沒有更多地去理會和思考。中共中央頒布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學校是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場所,各級各類學校必須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主動推進素質教育,把教書育人緊密結合起來,要科學規劃不同年齡學生及學習階段道德教育的具體內容,堅持貫徹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加強校紀、校風建設,要發揮教師為人師表的作用,把道德教育滲透到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要組織參加適當的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幫助他們認識社會,了解國情,增強社會責任感”。這段話從三個方面非常明確地回答了當前學校德育工作抓什么,怎么抓的問題。首先要樹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處處都是德育環境,分秒都是德育時間的大德育觀;其次,要把實踐體驗作為德育工作的基本途徑;第三,要以讓學生學會做人作為德育工作的目標;第四,德育工作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分階段逐步實施。顯然,如果我們把德育工作簡單地看成是搞活動是不夠的。

二、要把為學生服務作為德育工作的出發點

我們經常說要提高德育工作的主動性、針對性和實效性,許多德育工作者在這方面也進行了有益地探索。我覺得,要真正提高德育工作主動性、針對性、實效性,必須要把為學生服務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出發點,只有我們的學校做到一切為學生服務,為一切學生服務,我們的德育工作才能收到實實在在的效果。這里要弄清楚兩個問題:一是為學生服務什么,也就是說學生有什么需要;二是怎樣服務學生?也就是說我們學校怎樣滿足學生的需要。

需要是社會運動的第一動力,是一切行動的生命線。德育工作只有滿足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才能有生命力。老子說:“德者,得也”,朱熹說:“正其義則利自在,明其道則功自在”,這些都說明需要是德育的目的和指向,德育是滿足學生健康成長需要的途徑和方法。

(一)學生有什么需要

1.愛的需要

社會的急劇變化給學生的成長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十分明顯的,一方面受“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影響以及當今社會就業矛盾的日漸突出,許多家長關心的是孩子的成績,為了好的成績,家長對孩子的物質予以最大限度的滿足,而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卻關心的較少,一些成績不好的學生在家中看父母的冷面孔,在校受到同學的嘲諷,教師的不滿,難以得到心靈上的關心,造成學生心理上負擔過重。另一方面,部分家長把自己的孩子當作實現自己未曾實現理想的工具,強迫孩子學習興趣不高的各種技能,如:書法、鋼琴、繪畫、奧數等,造成孩子身心疲憊,得不到應有的關愛。第三,離異家庭數量劇增,這種家庭的孩子,很多得不到父愛、母愛,貧困家庭的孩子因父母忙于生活奔波難以得到物質、精神上的關心,富裕家庭父母同樣忙于財富奔波,得不到應有的心靈溝通。

2.自我發展的需要

每個人都有想把自己優秀的一面展示給別人看的愿望。有些學生因經常犯錯誤、經歷失敗,自己本人有擺脫過失走出陰影的強烈需要,而家長和老師往往不究原因,簡單地將這些學生列入壞學生、后進生的行列,使他們承受較多的責難,難以擺脫失敗的陰影?,F行的學生評價機制和對人才認識上的偏差,文化科成績好的學生獲得成功的機會明顯高于其他學生,而對于其他方面的素質,往往被錯誤地看成是“閑活”,使許多學生產生成長的困惑,無法滿足自我發展的需求,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

3.娛樂和運動的需要

喜歡娛樂和運動是孩子的天性,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的娛樂和運動需要愈加旺盛。學校過重的課業負擔加之社會、家庭造成的過重升學壓力,使學生忙于學業,平時娛樂和運動的時間很少。許多家長不但不提倡學生參加必要的娛樂和運動,相反以各種理由,千方百計地限制學生正常的娛樂和運動,造成學生體質差,意志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甚至出現畸形的娛樂觀。

4.社會交往的需要

大多數學生喜歡與同學或同齡人交往,特別是隨著信息化社會的到來,各種信息傳播途徑的多樣化,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需求日益加劇。而許多家長以孩子交往過多影響學習為由限制孩子之間的交往,使許多孩子難以感受真正的友誼,陷入孤獨。5.人格獨立的需求

現在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上輩對孩子呵護有加,以避免孩子閃失為由,對孩子處處不放心,事事過問。學校以安全為由,處處限制學生在校的各種活動,對一些玩皮的學生甚至不顧及學生的自尊,諷刺挖苦學生,一定程度上剝奪了學生人格的獨立,造成學生人格不健全或是過分地依賴父母和老師,缺乏獨立生存的能力。

(二)怎樣滿足學生的需求

1.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要把我們的學生當作活生生、有思想的人來對待。我們在很多情況下,忽視了學生個體的需求,忽視了應按人性本身發展的規律進行德育,對學生的要求往往是劃一的,德育的方式是強迫式、命令式的“我說你做”,用事先設計好的道德規范將學生塑造成學校和老師心目中的理想模型,造成德育低效,甚至無效。德育一定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一切高、空、虛的德育要求最終都是無法真正落實的。德育只有在學生正確地滿足自己個體需求的基礎上,才能最終達到用學生自己的行為滿足社會需求的目的。

2.設置德育情境誘發德育情感。良好的德育情境是產生良好德育情感的必要條件,有了良好的德育情感,道德認知才有可能轉化為道德信念,升華為道德行為。德育情境包括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和家庭文化環境。一方面,學校要盡力優化學校的文化環境,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如:凈化環境,綠化校園,放置雕塑,布置“小品”,美化墻體,倡導良好的校風、學風、教風、校園人際關系和校園輿論氛圍等等;另一方面,要完善學校、社會、家庭三結合教育網絡,通過建立“社區教育委員會”,整合社會的教育資源,優化社會的育人環境,通過開辦家長學校,不斷提高家長的素質,改善家庭的文化環境。

3.實踐體驗。學生有著強烈的實踐欲望,他們想通過實踐了解社會、認識社會,更想在實踐中展示自己的才華。實踐是學生獲得道德感知的最直接路徑,通過實踐,能夠讓學生在理想與現實的強烈碰撞中,磨煉意志,陶冶情操。我們要根據時代的要求和學生的身心特點,充分利用校園文化資源、校外德育基地、社區資源,廣泛開展“雛鷹假日小隊”、“青年志愿者”、“手拉手”等實踐活動;“當一天家”、“當一天校長”、“消防警的一天”等角色體驗活動;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選探究項目、自定探究課題、自己開展調查研究、自己撰寫實驗報告等研究性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從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活動等各個方面接觸社會、接觸自然、接觸生產勞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自我發展、在發展中滿足、在滿足中完善自己,最終形成道德品質。

三、德育過程中的幾點注意

(一)正確處理學校需要與學生需要的矛盾

一所學校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安全問題是所有行政領導、教師關注的頭等大事。學校為了學生的安全,盡量減少學生的活動,減少學生出校門的次數,甚至規定學生在校內不準奔跑?;顫?、好動是學生的天性,學生有運動和走出校門接觸社會的強烈需求。調查顯示,目前學生對學校最不滿的地方是學校管的太緊,希望能增加實踐的機會。我想這對矛盾不解決,我們的德育工作會始終難以解脫束縛。怎么解決?

1.給學校松綁

加強學校安全事故的立法工作,明確學校安全事故的責任,不能把所有的責任壓在學校身上。要完善現行的學生安全事故責任險,把學生安全事故的責任一部分由社會來承擔。如果是學校疏于管理造成的,學校自然難逃責任,如果非學校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則應由社會來承擔責任,由作為學生第一監護人的家長和社會保險機構來承擔責任。

2.給老師松綁

學校要通過建章立制,加各自的職責,不能一味地將壓力轉移給教師。確實是因為教師原因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教師就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但如果不是教師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則教師可以完全不負責任。

3.加強宣傳力度,為學校創設健康的輿論環境

要加大輿論宣傳的力度,使社會、家長能正確對待、處理學生校園安全事故,讓家長清楚地認識到學校不是學生的第一監護人,還學校一個健康的社會環境。學校并非一味地想推卸責任,而是希望社會、家長理解學校管理的難處,不要把一些無辜的責任強加于學校,使學校的德育工作步履維艱。

(二)學校要求與學生主體的關系

學校對于學生的道德要求往往是用一把尺衡量,現行的學生評價體系就是很好的見證。自然,學校的要求有其正面的作用,他能給學生提供一個具體的道德要求平臺,學生在攀登這個平臺的過程中不斷地發展和完善自我,以達到我們所期望的要求。但相反也有其負面的影響,它很難正確處理全體與個體,整體與局部的關系。

1.全體性。承認教育對象的全體性,就意味著在學校道德教育中,不但要保障學生接受道德教育的權力,而且還應創造條件,給學生予均等的機會,促使學生在道德教育中不斷提高道德素質。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公平、民主、人人成功等觀念已深入人心,并成為衡強對教師的管理,在安全問題上要明確量教育改革成敗的重要依據。有些國家甚至主張:“政府決策的最主要的目標就是要建立起適合于所有人的學校,而不僅僅是讓所有的學生上學讀書。每一個人,無論其經濟、社會和文化背景如何,都需要并有權享受好的教育。這同時也意味著學習不好的學生應獲得‘成功’?!笨梢?,那種只抓少數尖子學生而放棄多數學生的精英主義教育的做法,已被世界教育改革大潮所唾棄。

2.整體性。整體性是指學生道德知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的全面、和諧發展,形成較為合理的道德素質結構。之所以強調整體性,是因為完善人格的培養“不僅限于給學習者堅實的知識和培養他們對繼續學習的興趣,它還應該培養人的行為品行并深入精神生活之中,包括明智、責任感、寬容或敏銳、自立精神在內的行為與包括洞察實質、確切概括、區分目的和手段、確定原因與決策的智能同樣重要?!遍L期以來,我們的教師往往過分強調道德知識的重要性,忽視了這樣一個事實:“人們知道什么是真理不等于知道為什么這是真理;知道為什么是真理不等于知道應當怎么去做,知道怎么做不等于愿意并真正去做?!痹诘赖陆逃羞^分強調某方面教育而忽視其它方面勢必使人的整體發展受損。

3、因材性。是指在承認道德素質教育全體性和整體性的同時,還應承認道德素質教育的差異性。關于差異性的深刻的認識,這里不作闡述。

小學德育工作論文 篇四

一、整體規劃大中小學德育體系的重要意義、總體要求和基本原則

1.整體規劃大中小學德育體系,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小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舉措。學校德育主要是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要通過循序漸進的德育活動使青少年學生形成堅定的理想信念、強烈的愛國情感、高尚的道德品質、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明確的法紀觀念。學校德育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智育、體育、美育等相互聯系,彼此滲透,密切協調,對學生健康成長成才和學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導向、動力和保證作用。目前,我省大中小學各階段的德育目標劃分還不夠準確,德育內容安排還不盡合理,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簡單重復交叉和脫節的問題。整體規劃大中小學德育體系,就是根據不同教育階段學生身心特點、思想實際和理解接受能力,準確規范德育目標和內容,科學設置德育課程,積極開展德育活動,努力拓展德育途徑,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和引導,使學校德育更具科學性,更好地促進青少年學生全面健康成長。整體規劃大中小學德育體系,對于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整體規劃大中小學德育體系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以人為本,遵循學校德育工作規律和青少年學生成長成才規律,適應社會發展要求,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把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基本素質教育貫穿始終,使大中小學德育縱向銜接、橫向貫通、螺旋上升,不斷提高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更好地促進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

3.整體規劃大中小學德育體系的基本原則是:(1)堅持把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根本指針,始終堅持學校德育的正確方向。(2)堅持把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公民作為根本目標,努力培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3)堅持把幫助青少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作為根本任務,不斷促進他們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4)堅持把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作為根本途徑,不斷提高學校德育的實效。(5)堅持把有效銜接、分層實施、循序漸進、整體推進作為根本要求,始終保持學校德育的生機與活力。(6)堅持把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參與、相互配合作為根本舉措,切實增強德育工作的合力。

二、德育目標和內容

4.小學教育階段德育目標是:教育幫助小學生初步培養起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情感;樹立基本的是非觀念、法律意識和集體意識;初步養成孝敬父母、團結同學,講究衛生、勤儉節約、遵守紀律、文明禮貌的良好行為習慣,逐步培養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樂觀向上的性格。

中學教育階段德育目標是:教育幫助中學生初步形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努力學習的理想,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逐步形成公民意識、法律意識、科學意識以及誠實正直、積極進取、自立自強、堅毅勇敢等心理品質,養成良好的社會公德和遵紀守法的行為習慣。中等職業學校還要幫助學生樹立愛崗敬業精神和正確的職業理想。

大學教育階段德育目標是:教育引導大學生確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理想和堅定信念,牢固樹立愛國主義思想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思想,自覺遵守法律法規和社會道德規范,加強自身道德修養,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的精神,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全面協調發展。同時,積極引導大學生中的先進分子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確立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念。

5.小學教育階段德育的主要內容是:開展熱愛學習、立志成才教育,開展孝敬父母、尊敬師長教育,開展愛集體、愛家鄉、愛*教育,開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行為習慣養成教育,開展熱愛勞動和愛護環境教育,開展尊重國旗、國徽,熱愛祖國文化的愛祖國教育,開展社會生活基本常識和安全教育。

中學教育階段德育主要內容是: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開展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和中國革命傳統教育,開展法制教育和民主、科學教育,開展基本國情和時事教育,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國防教育和廉潔教育,開展青春期衛生常識和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社會公德和勞動技能教育。中等職業學校還要加強職業道德、勞動紀律和職業規范教育。

大學教育階段德育主要內容是:加強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加強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教育,加強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史教育,加強基本國情和形勢政策教育,加強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教育,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加強法制和誠信教育,加強人文素質和科學精神教育,加強心理健康和就業創業教育。

三、德育課程

6.小學開設以公民基本道德素質教育為基本內容的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類課程。小學1—2年級的品德與生活課著重引領小學生健康安全、愉快積極、負責任有愛心、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小學3—6年級的品德與社會課著重講解個人成長,講解家庭、學校、家鄉(社區)、祖國,講解世界,引領小學生逐步認識自我、認識社會,為形成良好的品德奠定基礎。

7.中學開設以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為基本內容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類課程。初中開設的思想品德課著重講解個人成長應具備的基本要求、個人與他人的關系、個人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系,引領初中學生感悟人生意義,提高道德素質,了解基本法律知識,培養健康心理品質,確立責任意識和積極的生活態度。普通高中開設思想政治課,著重講解哲學基本常識和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生活常識,公民道德與倫理常識、法律常識,引導學生運用矛盾和實踐的觀點和方法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使高中學生具備在現代社會生活中應有的自主、自立、自強的能力和態度,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初步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為終身發展奠定思想道德基礎。中等職業學校開設哲學基礎知識、經濟與政治基礎知識、法律基礎知識和職業道德與職業指導類課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具備基本的就業創業意識,為步入職業生涯和終身發展奠定思想道德基礎。

8.大學開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和《形勢與政策》等德育課程。加強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基本理論教育,幫助大學生全面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等基本理論,正確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提高自覺應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大學生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幫助大學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增強社會主義法制觀念,解決成長成才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四、德育活動

9.小學教育階段德育活動要體現生動性、趣味性,動手動腦,豐富情感體驗的特點。積極組織開展感受家鄉變化、欣賞自然風光等活動,增強小學生愛國、愛家情感。開展介紹名人名言和英雄人物事跡等活動,激勵小學生樹立遠大人生志向。開展學習身邊的榜樣、遵守課堂紀律等活動,規范小學生行為習慣。通過傳唱新兒歌新童謠、做游戲等文體活動,提高小學生基本素質。

10.中學教育階段德育活動要體現知識性強、吸引力大、參與度高,開闊視野、促進思考的特點。積極組織開展感受我省近年來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等社會實踐活動,幫助中學生逐漸樹立為實現中原崛起而努力奮斗的志向。充分利用我省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深入開展*的歷史和省情教育。通過講述*的悠久歷史,使學生深刻認識到*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增強學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開展踐行基本道德規范教育活動,幫助中學生養成遵守法律和社會生活基本規范的良好習慣。開展富有趣味、怡情益智的課外文體和科技活動,促進中學生身心發展。

11.大學教育階段德育活動要體現政治性、思想性,與學生成才緊密聯系的特點。積極組織開展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學習和實踐活動,積極組織開展科學發展觀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為實現中原崛起和建設和諧*而奮斗的理想,堅定大學生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開展弘揚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和深入工農群眾、深入社會的教育實踐活動,尤其要大力弘揚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積極開展向任長霞、李學生等先進人物學習活動,堅定大學生報效祖國、服務人民的信念。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教育實踐活動,不斷提高大學生道德自律的意識和能力。開展誠信教育活動,打造誠信校園,努力提高大學生的誠信意識。繼續開展大學生科技文化藝術節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幫助大學生德才并進、全面發展。

五、德育途徑

12.高度重視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質教育、法制紀律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陣地。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大中小學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堅持用科學的理論武裝學生頭腦,進一步推動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工作。要深入挖掘各類課程的德育資源,把德育滲透到學生學習的各個環節。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和其它各類專業課程,中小學語文、歷史、地理、藝術和其它各類課程都要蘊含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內容,使學生在學習知識、增強能力的過程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要實施德育優秀課程建設計劃,做好優秀教師和精品課程的獎勵工作,堅持每兩年評選一次,不斷推進和完善德育課程的學科建設和課程體系建設。

13.大力加強師德建設。各類課程教師要始終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水平,牢固樹立教書育人的教育理念,堅持學術研究無、課堂講授有紀律,在講臺上和教材中不得散布違背憲法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錯誤觀點和言論,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風范影響和教育學生。要建立師德考評制度,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年度考核、職務聘任、派出進修和評優評先的重要依據。學校管理和服務人員要在嚴格管理和優質服務中體現育人導向,使學生從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14.深入開展德育活動。大中小學校要堅持每周一和重大節慶日的升國旗活動,激發學生愛國情感。要在每年學生開學和畢業之際舉行隆重的開學和畢業典禮,培養學生榮譽感和責任意識。要大力開展日常校園文化活動,把德育與智育、體育、美育有機結合起來,寓教育于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之中,通過校園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的建設,建造起精神內涵豐富的物質文化環境,努力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積極開展網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努力建設一批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于一體的校園主網站,使校園網成為傳播先進文化的新渠道,加強德育的新陣地,全面服務學生的新平臺。深入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

15.提高管理服務水平。推進教育、管理、服務相結合,在關心人幫助人中教育人引導人。要依照法律和規章制度,嚴格校規校紀,加強和改進學校管理,加強校風、教風、學風建設。要做好服務工作,把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不斷改善辦學條件,提高辦學水平,指導學生處理好在學習、成才、擇業、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大學和中等職業學校要對學生進行職業指導,為學生就業創業提供服務。

16.努力構建德育網絡。要構建起學校、家庭和社會緊密配合的德育網絡,使德育工作由學校向家庭輻射,向社會延伸。學校要主動和學生家長及社會各方面加強溝通與合作,建立起通暢的教育協調機制,使三方教育互為補充、形成合力。要通過召開家長會、定期不定期家訪等多種形式,向家長介紹當前的教育形勢和就業狀況,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成才觀和擇業觀,掌握科學教育子女的方法。要高度重視并充分發揮校外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社區教育的作用,依托社會的各種活動陣地,組織開展富有吸引力的、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德育活動。充分發揮我省歷史文化遺產、革命紀念地、名勝景區等教育資源,建設一批大中小學德育基地。

六、切實加強整體規劃大中小學德育體系工作的領導

17.各地教育部門和各高校要從“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的戰略高度,切實加強對整體規劃大中小學德育體系的領導。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廳成立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對全省大中小學德育統一規劃、組織協調、宏觀指導和督促檢查。成立大中小學德育工作專家指導委員會,對整體規劃大中小學德育體系工作進行咨詢論證和業務指導。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網搜索更多本站小編為你整理的其他小學德育工作論文通用多篇范文。

word該篇DOC格式小學德育工作論文通用多篇范文,共有24841個字。好范文網為全國范文類知名網站,下載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寫稿任務。立即下載:
小學德育工作論文通用多篇下載
小學德育工作論文通用多篇.doc
下載Word文檔到電腦,方便編輯和打印
編輯推薦: 星級推薦 星級推薦 星級推薦 星級推薦 星級推薦
下載該Word文檔
好范文在線客服
  • 問題咨詢 QQ
  • 投訴建議 QQ
  • 常見幫助 QQ
  • 13057850505
小鸭子在线视频免费观看中文,亚洲精品专区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美女高潮抽搐免费网站,又大又紧又粉嫩18p少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