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當前位置:好范文網 > 免費論文 > 德育論文 >

大學德育論文(熱門(多篇)

發布時間:2023-12-30 19:30:31 審核編輯:本站小編下載該Word文檔收藏本文

【寄語】大學德育論文(熱門(多篇)為好范文網的會員投稿推薦,但愿對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大學德育論文(熱門(多篇)

無論在學習或是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論文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培養我們的科學研究能力。你知道論文怎樣寫才規范嗎?以下是人見人愛的小編分享的大學德育論文范文(熱門(精選8篇),如果能幫助到您,小編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大學生德育論文 篇一

精英群體道德口碑不佳,一定程度上的確是因為部分精英群體的敗德行為給社會造成了極大的惡劣影響,但也和人們在對他人進行道德評價過程中的心理傾向有很大關系。道德心理學家在研究道德心理時發現,社會中普遍存在著道德偽善現象(moral hypocrisy),最一般表現形式就是,當個體評價自己與他人的道德水準時會出現“優于平均效應”(better than average effect),即當人們將自己與他人比較時,通常會在一些積極的個人特質(如智慧、誠實)上給自己打出高于平均值的分數。例如,心理學家在一項慈善捐款之后要求捐款者報告自己的捐款數額,并將這一數字與他們的實際捐款數額進行比較,結果發現報告的數額比實際的捐贈額高很多。對此,不同學派做出了不同的解釋。認知偏差理論認為:“人們在對自己和他人道德判斷上的雙重標準來源于人們在評價自己的行為的時候,更注重行為意圖而非結果;但在評價別人的行為的時候則正相反,關注結果而非意圖?!边@是因為:“人們很容易獲得關于自己意圖的信息,且容易感知到自己意圖的真實性,因此最后決定判斷的只是那些容易被感知到的信息?!雹趯τ谶@種認知偏向,心理學研究證實,“即使內省也無法使被試更多地認識到自己的偏向,更不會減少個體在知覺過程中使用這種偏向”③。也就是說,在評價自己和他人相同的道德行為時,我們認為自己更道德,更公正。這種心理在他人表現比自己出色而自尊受損時更為突出,人的自我保護機制“會通過給他人在道德維度上打較低分數的方法補償自己在積極自我概念方面的損失”①。因此,在面對精英群體時人們內心情緒復雜,既對其社會成就和名利地位充滿羨慕,但在評價其道德行為時則采取高標準嚴要求,表現出一定程度上的道德優越感,特別是精英群體做出敗德行為時更是如此。即使精英群體利用各種形式回饋社會,也沒有改變人們對精英群體行為動機評價中的諾布效應,即在對他人的行為意圖做出道德判斷時:“當副作用在道德上是好的時候,人們傾向于判斷行為實施者是無意圖地導致它的發生;但當它在道德上是不好的時候,人們卻傾向于判斷行為實施者是有意圖的?!雹诩由显诂F實社會中,各種關懷弱勢群體活動、慈善活動等功利色彩濃厚,成為政府官員、社會組織、企業界人士炒作、撈取社會資本、吸引世人眼球的表演,這更加深了人們的偏見。而在揭露精英群體的敗德行為的過程中,掌握著信息話語權的媒體為了自身的利益有時也會夸大其詞、推波助瀾,在滿足民眾好奇心和道德優越感的同時也失去了對精英群體全面、公正、客觀的報道和評判。面對這種心理偏向,我們應該督促學生熟知道德評價心理的相關理論和現象,客觀評價精英群體的功與過,在肯定精英群體正向社會價值和積極作用的同時,也對其敗德行為產生足夠的警醒。

(二)嚴懲道德失范行為,建立和諧社會秩序

和普通民眾處于弱勢地位相比,社會精英群體掌握著更多的社會資源和話語權,在缺乏有效的權力監管和懲治機制下,很容易濫用權力,多項研究也證實,“權力會促使權力擁有者更加偽善”③,也就是說,權力高的人會表現出更強的道德虛偽傾向,“這可能因為權力是跟獲取資源的渠道聯系在一起的,權力高更有可能獲取額外的社會資源。而權力低的人獲取社會資源的渠道更少,他們采取陽奉陰違的道德虛偽策略很可能帶來較少收益,招致更多損失”④。對此,僅僅強調自修和慎獨是遠遠不夠的,自我服務偏見會讓他們產生道德推脫的現象。所謂道德推脫就是:“個體產生的一些特定的認知傾向,這些認知傾向包括重新定義自己的行為使其傷害性顯得更小、最大程度地減少自己在行為后果中的責任和降低對受傷目標痛苦的認同?!雹偻ㄟ^道德辯護、委婉標簽、有利比較、責任轉移、責任分散、忽視或扭曲結果、非人性化、責備歸因八個相互關聯的機制使人們即使做了不道德行為而沒有明顯的內疚和自責。雖然研究顯示:“受教育程度也是影響個體道德推脫的重要因素,受教育程度越低,其道德推脫水平就越高”②,但精英群體處于優勢地位,在缺乏強有力的制約和監督機制和氛圍下,僅僅靠自覺很難讓其遵守高標準的道德規范。社會心理學家也證實:“即使人們已充分認識到該做什么,他們也經常不去最大限度地做出這種行為,”③也就是說,即使人們擁有很高的道德認知,也不一定做出符合社會規范的行為。群體動力學對此做出解釋:人的行為是人格與環境的函數,“在任何場合下,引導我們做出反應的不僅僅是我們內在的態度,同時還有我們面對的情境”④。因此,在加強人們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時,更應該健全法制建設并嚴格執法,嚴懲社會敗德行為來引導人們踐行正確的行為規范。社會學家在對社會合作的研究過程也中發現,“強交互性”(strong eciprocity)(即人們會傾向于對合作的人予以回報,而對那些破壞社會規范的人予以懲罰,這種懲罰本身并非是自利的)是促進社會穩定、合作產生的重要因素,它使得在人類族群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族群中的三種人群的比例及其平均卸責率基本維持在一個穩定水平,均值為:自私者占38.2%,合作者占24.6%,強交互者占37.2%,平均卸責率為11.1%”⑤。也就是說,只有對社會中的敗德行為采取嚴厲、直接的處罰,揚善才變得可行,也才能扭轉社會中德福不一的消極影響,消解精英群體社會成就與道德行為之間的落差,從而構建有序社會,樹立大學生的規則意識和法治觀念,否則“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的現象依然難以改變。

(三)肯定人性自利需求,培養公平正義觀念

兩千多年來,通過大一統的血緣宗法制度,儒家“何必曰利,義而已矣”“君子謀其義不計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觀念深入人心,新中國成立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觀念一脈相承成為社會主流行為規范。改革開放以來,雖然市場經濟極大地激發著人們的自利傾向,但傳統重義輕利的一元道德觀念依然固守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中,成為評判他人道德行為的重要標準。因此,人們一方面羨慕精英群體的非凡成就,同時也站在傳統道德評價標準上給其貼上了唯利是圖的標簽,這是有失公允的。正如馬克思所說,“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①,“把人和社會連接起來的唯一紐帶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②。追求個人利益是每個人的天性和權利,特別是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下,鼓勵個人利益追求不但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同時也會建構符合新時代特征的行為規范。亞當?斯密早在《道德情操論》中就論述過,在一個豐裕的世界里,“利己心”并不損害任何人,在公平的逐利中,通過各方面利益的博弈,也會產生符合經濟規范的美德,例如誠實不欺、機會均等、公平競爭、互利雙贏,促進人類共同的福利。在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如果固守傳統的重義輕利的道德要求,只講奉獻不求回報,只重義務不講權利,不但不合時宜,鮮有人能夠做到,同時也會造成道德推脫和道德偽善的反效果。事實上,中華傳統美德作為高層次的社會行為規范,只有達到一定道德層次和認知境界的道德精英才能做到,而且是否踐行美德公民有自主選擇權,用美德作為普遍行為規范來要求社會大眾和精英群體都是不合理的,會造成諸多的社會問題。因此,在大學生德育養成的過程中,應該積極肯定其個人自利的需求,在此基礎上培養其以“平等、自由、公平、競爭”為特征的基本社會道德規范,督促其樹立公平正義、和諧雙贏的觀念,這也是符合大學生發展需求的。有學者調查,在大學生6類18種基本需要中,“強度最大的前4位需要依次是友情的需要、維持生存的需要、自尊自立的需要、身體素質開發的需要,屬于優勢需要;強度最弱的4種需要是奉獻的需要、性的需要、權力需要、減低壓力的需要”③。在市場經濟下,激烈的競爭讓生存成為大學生最為關注的需要,而傳統道德中強調的奉獻精神則處于弱勢地位。因此,我們在清算精英群體敗德行為的同時,更要肯定其對促進社會發展做出的積極貢獻,督促其承擔必要的社會責任。對大學生來說,也要在肯定其自我發展需要的基礎上,養成符合自身利益和社會利益、利己兼顧利他的行為規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四)提升道德辨識能力,發揮朋輩積極效應

大學生經過近二十年的人生經驗和知識積累,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增強,具有一定的道德認知力和判斷力,但理性思維還不成熟,容易夸大社會的不足與問題,而“一旦人們為錯誤的信息建立了理論基礎,那么就很難再讓他們否定這條錯誤的信息”①。這時,可以選舉典型案例,通過辯難等多種形式,引導大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分析精英群體的道德優勢和不足,對其形成全面客觀的認知和評價,這不但會促進大學生道德思辨力的提升,同時也會促進其踐行道德原則的自覺性。心理學研究發現,“當我們主動用自己的語言去解釋某些事時我們會記得最牢,……直到我試著講出自己的見解我才真正理解它們”②。研究證實:人們學到了他們所讀到和聽到的20%、他們所看到的30%、他們所說的70%、他們所傳授給別人的95%。③任何知識僅僅是聽來的效果遠遠比不上自己收集、整理、講解的印象深刻,特別是公開發表某觀點更能促使人們對其進行理解和思考,厘清錯誤觀念,提升思想認知,激勵人們的行為,這是因為:“當人們對論點進行仔細思考的時候,他們依賴的不僅僅是信息自身所具備的說服力,同時也依賴自己對信息做出回應時的想法。當某個論據引人深思的時候,它才最具說服力。那些經過人們深層而不是膚淺的思考之后所產生的態度變化會更加持久,更能對抗反擊,并且更能影響行為?!雹苡卯敶陌⒅Z德情緒理論中人們的認知———行動序列化公式來表示就是:感知—評價—產生情緒—需要—思考—行動。在思想辯難中實現道德培養過程中的自我監督和成長。在這過程中,可以積極發揮大學生的朋輩效應,在同齡人的相互學習和促進中,提升大學生的道德認知和踐行能力。班杜拉在觀察中發現,人們一般比較愿意模仿和自己在性別、年齡、生活經歷、家庭背景等方面類似的榜樣。這一現象也得到了某些心理學家的證實:多數大學生都認為他們從朋友以及其他同學那里學到的東西要多于從書本和教授那里所學到的,甚至還有學者在實際的教育實踐中得出這樣一個不等式,對未成年人來講,教師影響加家長影響小于同齡共振,在共同的學習和生活中,同齡人的影響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而且,“同伴關系為人們提供了相互尊重的機會。正是通過這種平等的合作,個體才不再將道德視為一種外化的行為,內化才可能得以實現。同伴關系不僅使人們發現了自己與他人分離的界限,而且真正理解了道德的起源。他們在與同伴的交往中學習理解他人和為他人所理解,自律從而代替了他律”①。通過大學生之間平等的交往和思想交流,消解社會敗德行為的消極影響,鍛煉和提高大學生道德認知和踐行能力。

(五)結語

模仿是人類行為養成的一種普遍方式,但人們通常都回避那些遭遇痛苦結局的榜樣。這是因為,消極信息會降低目標對個體的吸引力,很難說服人們去接受出現在消極情景中的目標:“目標的相關線索包括實現目標的方法和背景相關線索被賦予消極情感時,人們會把該目標看作是無吸引力的或不值得追求的,進而會影響個體對該目標的追求?!雹谙啾戎?,“人們更喜歡選那些從好結局中受益的榜樣”③。精英群體作為社會成功人士自然成為民眾模仿的對象,如果不能消解其道德風評不佳的消極影響,一旦讓人們失去對道德規范的信任,后果是非常嚴重的,社會心理學家也證實:一旦信任缺失,彌補是很難的:“由不可信行為和欺騙共同導致的信任違背,無法得到徹底恢復”,“與‘恢復’的關系相比,‘修復’的關系更脆弱,也更易被再次破壞,因為之前違背所產生的創傷依然存在,以至于關系很難與之前一樣”④。果真如此,道德建設依然任重道遠。

大學生德育論文 篇二

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在某種程度上而言是沿著“孝德”的邏輯而逐步展開的,尤其是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歷代帝王均較為推崇孝德,“以孝治天下”是儒家文化的一個重要主張。儒家所提倡的一系列道德,構建的一套道德體系源遠流長,影響深遠,不光是對中國乃至對中國周邊鄰國一體的整個“儒家文化圈”的影響也是極為深刻的,其中儒家孝文化中所倡導的孝德更是整個儒家道德的一個核心。對于“孝”,中國古代諸多思想家尤其是儒家學派的學者們紛紛從各自不同的角度進行了相關詮釋?!墩撜Z?為政》記載: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不違禮)?!蹦敲?,什么是無違呢?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由此可見,孔子對孝有兩個標準,即對老人生前的無違和死后的無違。在孟子看來,“孝”主要指的是“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也就是說遵循孝德,就是要讓青壯年利用閑暇之日接受孝悌忠信的道德教育,在家里服侍父兄,在社會上事奉上司。東漢的許慎在其曠世著作《說文解字》中對“孝”是這樣解釋的:“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贝送?,《爾雅?釋義》中對于“孝”的釋義是“善父母為孝”。這也就是說,所謂孝,那就是要善待自己的父母雙親,以一種善的態度去對待自己的父母,同時在某種物質層面而言就是要將好的東西侍奉給自己的父母。

由此可見,對于“孝”的釋義,諸多名人志士均對其進行了一定的解讀,提出了他們各自的見解,尤其是以儒家學派的釋義較為深刻,更具代表性。儒家文化中的“孝”在具體釋義上,盡管看似紛繁復雜,但通過對其進行精心的梳理、歸納與概括:儒家孝文化中“孝”的基本內涵集中體現在兩個較為宏觀的層面也,也即是表現在物質層面中的“贍養父母”、“愛惜自己的身體”、“傳宗接代”等;表現在精神層面則是“敬愛父母”、“揚名顯親”、“葬祭以禮”。其中,在儒家孝文化看來,上述物質層面的孝與精神層面的孝兩者是辯證統一的,共同構成了儒家孝文化中的精華。具體而論,在物質層面遵循孝德,第一就是要“贍養父母”??鬃蛹懊献泳J為,孝的首義那就是作為子女要侍奉自己的父母,盡量滿足父母日常吃穿等基本需求,奉養是孝德的一個重要核心。其二,作為子女,務必要做到“愛惜自己的身體”,這也是儒家孝德中的一條較為重要的原則?!吧眢w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保ā缎⒔?開宗明義》)?!叭寮艺J為,子女的身體發膚屬于父母的遺體,不能使之受到毀壞和傷害?!?/p>

再者就是“傳宗接代”也就是說儒家孝文化比較注重子女承孝道而繁衍后代的職責?!安恍⒂腥?,無后為大”(《離婁章句上》)。在儒家看來,子女盡孝有一條重要的職責那就是要繁衍后代,如果未能完成這條職責,讓父母的血脈中斷,那就是一種大不孝。對于精神層面的“孝”而言,首先就是要“敬愛父母”,所謂“敬愛父母”,在孔子看來,“生,事之以禮”絕不僅僅是應付差事和對老人物質生活的關心和滿足,更是要發自內心、關心和滿足老人的精神生活,在精神層面真正做到敬愛父母、關心父母、孝順父母。第二,作為子女,也不能安于現狀而碌碌無為,要積極在事業上尋求發展與進步,做到“揚名顯親”?!傲⑸硇械?,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孝經?開宗明義》)。此處所言的“立身”,其實質上“不僅僅是為了自身,而是為了創一番功德業績,以顯父母之榮耀,光宗耀祖,其價值仍歸于‘孝’”。[3]第三,在精神層面盡孝還體現在“葬祭以禮”。也即當父母去世時,作為子女要按照一定的禮節來安葬,而且要根據相關習俗與禮節進行祭祀等。

二、儒家孝文化對大學生德育的重要價值

通過對儒家孝文化基本內涵的深度挖掘與初步分析,不難發現,儒家孝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澤被長遠。在當前形勢下,作為高校大學生德育工作者,不僅需要深入分析與認識儒家孝文化的基本內涵,更為重要的是要注重提煉儒家孝文化的精髓,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將儒家孝文化的弘揚與發展同大學生德育工作緊密結合,注重發揮儒家孝文化對大學生德育的重要價值。具體而言,儒家孝文化對大學生德育的重要價值主要是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儒家孝文化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責任與擔當意識責任與擔當,歷來是中華文化傳統中所備受推崇的,也是各個時代對廣大青年的殷切寄托與深度期盼。責任與擔當內容豐富,語義深遠,有包括對人類的責任、對世界的責任,對民族與國家的責任,對社會的責任,對家庭的責任,對自己的責任等等,擔當亦如此。而儒家孝文化中所指的責任與擔當主要是對家庭負責、對父母負責、對自己負責。例如古代傳統儒家文化提倡的“詩書繼世長”“非耕即讀”等等重在教育子女要努力奮斗,通過自己的努力經營好自己的家庭,對家庭負責。對父母負責,則強調不但要讓父母能夠較為舒適地養老、主動贍養父母之外,還要讓父母心境安寧,盡量減少父母對自己的操心,如古人云,“父母在,不遠游”也是一種對父母負責的體現。而對自己的身體負責正如所提到的“身體發膚,受之于父母,不可毀傷”,說明作為子女要珍惜自己的身體,對自己的身體負責。當代在校大學生,尤其是部分獨生子女等由于父母長期的嬌寵,他們中的少部分人或多或少的存在對家庭責任淡薄,缺乏責任與擔當意識;對父母更是缺乏一定的責任,很少能夠做到為父母分憂,而對于自身更是放任自流,癡迷網游、熬夜等現象較為嚴重。大學生責任與擔當意識的實然狀態與應然狀態存在一定的差距,這也是大學德育工作的一個重點與難點。而儒家文化中的孝文化的引入則剛好有效解決這一難題,通過儒家孝文化中相關責任意識的熏染,可以逐步幫助大學生樹立責任與擔當意識。同時,通過德育工作者的正確引導與幫助,大學生對儒家孝文化中的家庭責任、對父母的責任、對自身的責任可以進一步升華與轉化為對國家與民族的責任以及對社會的責任等,從而促使大學生真正、全面地增強責任與擔當意識。

2、儒家孝文化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感恩意識儒家孝文化中蘊含著濃郁的感恩意蘊。孝與感恩是中國儒家文化的優良基因,可謂是中國人品德形成的基礎。儒家孝文化十分推崇“報答父母養育之恩”、“推恩及人”等,如上文所論述的,子女對父母物質上的奉養及其他生活上的滿足與給養等均是從物質層面對父母養育之恩的一種報答;對父母的敬愛與陪伴,對父母逝世后的“送終”“守靈”以及根據相關習俗,運用一定的禮節進行祭祀等則是通過一種精神上的方式來表達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激與回饋。當前,隨著社會轉型步伐的加劇,各種思潮不斷涌現,其中有些不良思想開始往大學生群體滲透,少數大學生由于放松警惕抑或是自身分辨素質還不夠成熟,往往被一些不良思想所蠱惑。近年來,隨著教育工作者對感恩教育的重視力度不斷加強,不少大學生的感恩意識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提升,對感恩的理解有了一定的認識,相當一部分大學生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將感恩意識付諸于具體的實踐活動上。但是根據有相關調查顯示“大學生的感恩意識水平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在對父母和親朋好友的感恩意識、對涉及感恩行為的感恩意識、對自然的賜予和生活中細微的美好的感恩意識水平還有待提高?!盵4]近年來,大學生感恩意識淡漠而被社會新聞所報道的事件屢見不鮮,誠然,其中有一定的媒體炒作意味,但不可否認的是少數大學生的感恩教育亟待加強。而儒家孝文化這塊德育“土壤”里恰好擁有感恩的“沃土”。將儒家孝文化中所蘊含的感恩意識,運用到對大學生德育工作中,不僅能夠幫助大學生認識與理解感恩,樹立感恩意識,最終將感恩自覺的運用于實踐生活中。在儒家孝文化中,認識感恩、樹立感恩、踐行感恩三者之間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

3、儒家孝文化有助于促進大學生人格的自我完善儒家孝文化從另一個視角而言,也可視為是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子女與父母之間所形成的一種家庭倫理道德規范。這一道德倫理規范提倡子女與父母之間相互尊重,相互關愛,相互溝通,促進彼此間的和諧?!爸斺孕蛑?,申之以孝悌之義,頒(斑)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儒家孝文化中充滿了對孝道的教化以及對孝道外延的擴展而形成博愛的思想。這些博愛與孝道敬畏的思想,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友愛互助,同時也構建了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在這種孝文化的滋養下,家庭倫理規范能夠得到良好的遵從,家庭更加和睦,親子關系能夠得到良性的互動,而現代心理學認為,青少年個性品德的形成與其家庭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在大學生德育工作中,大膽借鑒儒家孝文化中的積極因素,有利于進一步構建與鞏固良好的家庭倫理規范,在這種良好的家庭氛圍中,大學生可以學會禮謙恭讓、尊老愛幼、誠信守義等良好的品行;與此同時,在也可以逐步培養自尊、自愛、自信、自律等良好的人格。

大學生德育論文 篇三

1.立志。

在先秦儒家看來,一個人如果要成為高尚的人,首先要立志。有了成己達人的志向,就有了向善而生的道德追求。因此,立志除了其本身就是修養的方法外,還是其他修養的前提??鬃诱f的“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也是從志的重要性上講的。立志的指向是什么呢?孔、孟、荀等人認為,立志是為了追求為人之道,而不是為了名利權利、錦衣玉食、榮華富貴,“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在《孟子》中曾有這樣的一段對話。王子墊曾問孟子:“士何事?”孟子說:“尚志?!蓖踝訅|繼續又問道,“什么是尚志呢?”孟子說:“仁義而已矣。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居惡在?仁是也;路惡在?義是也。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笨梢?,尚志也是有很深的內容的。荀子認為,如果有志于道,則可超然物外,能到達到內心的自由,他說:“志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內省而外物輕矣?!?/p>

2.為學。

學習是明道達仁的重要手段,“志學然后可與適道”。在先秦乃至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能夠參與學習活動的人是不多的,學習的首要目的起初并不是為了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而是為了學為人之道,識記圣賢之言,荀子在《勸學篇》中說,“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边@里先王之遺言指的是教化之言。通過向他們學習,領悟做人的道理。從中華文明軸心時代開始,中西方為學之道就有了很大的差異??鬃拥膶W生子夏認為學習是了解仁的途徑,“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孟子認為,“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人們做學問并沒有別的事情,而是把放逐出去的善心追求回來,恢復善的本性。荀子則更為直接地指出:“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p>

3.存養。

“存養的內容是指以不同的方式保養個人善的本心、本性,培養自己道德、精神的品格?!痹诖骛B的論述中,孟子言說較多。他說:“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薄氨M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边@里,“存心”存的是其固有的善良之心。這和孟子人性本善的人心論的前提是相吻合的。對本來的善心放逐不予追求,則是非常悲哀的事情,是人的異化。如何才能做到存心養性呢?孟子認為:“養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避髯觿t言:“君子養心莫善于誠。致誠則無它事矣,唯仁之為守,唯義之為行?!?/p>

4.慎獨。

“慎獨”本身需要很高的意志力和道德自律感,它是人的主體性的主要體現之一?!抖Y記?中庸》說,“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边@句話的前提是天命和道始終伴隨人的左右,須臾不離。那么道是什么?這需要人的感知,道德低下的人無所畏懼,君子則敬乎天命,獨處時,也謹慎從事,時刻檢點自己,“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比耸侨后w性的生命存在,但總有獨處的時候。當沒有別人的監督的時候,更彰顯其操守。因此慎獨成為儒家極為重視的休養方法。后儒王通、李翱、柳宗元、張載、朱熹對此都有過深刻的論述。

5.內省。

自省作為修養的功夫,是一個人最為常見的自我省察,是作為道德個體的人的主體性的體現?!墩撜Z?學而》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內省反思因外部事情引起,觸發了個人的智性思考,所謂“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也”就是這個道理。內省的方法,孟子把之表述為“反求諸己”。他說:“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边@種自我審視的態度和精神成為個人不斷成長的重要方法,體現了傳統的忠恕之道,極為難能可貴。荀子也把自我反省作為達善的重要途徑,“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6.踐行。

如果說上述五種修養方法主要是從內在來進行自我反思和提高的話,那么踐行則是更具有終極價值的道德實踐和修養方法?!吨杏埂飞险f,“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即是強調應廣博地學習,審慎問辯思考,最終是為了篤實的實踐。實踐是檢驗和改進個人道德水平的標準。一個人對道德理解反思得再多,如果只是坐而論道,不去實踐,就不會有新的體悟?!墩撜Z?里仁》說“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有德之人應謹慎地說話,勤勉地實踐。孟子認為“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荀子認為,“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之而止矣”。

二、先秦儒家修養方法的主要特點

1.凸顯主體意識。

先秦儒家的修養學說以“內圣外王”為目標,以人性為基本出發點來建構自己的學說。眾所周知,孟子提倡“性善論”、荀子提倡“性惡論”,孔子雖然沒有明確其對人性的看法,但根據其表述來看,其持性善論的傾向。在判定了教化主體的本性善惡之后,他們依據這個根據,進行論述修養的方法。不管他們怎么論述,他們所強調的都是要從單個的個體出發,注重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比如孔子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孟子的“反身而誠”都是從主體性講。凸顯了人的主體地位,就明確了教育所實施的對象,就有了目標。同時,在道德教育方法上,自孔子開始就提倡因材施教、個性發展。

2.注重內在超越。

先秦儒家的修養方法,主要是強調個人的內在超越。人為什么向善而生?在面對眾多的社會誘惑,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什么是值得弘揚的?什么是需要貶斥的?作為君子,不能人云亦云,更重要的是要自我反思、謹慎判斷。堅持社會所提倡的價值觀念,養成個人習慣,需要一個人后天養成的克治自身的道德定力。夢培元先生在《中國哲學主體思維》一書中,指出“自我反思型內向思維”是中國哲學和傳統文化的思維方式的一種。確實如此,這種思維方式符合了人的成長發展規律,顯示了人的智性,特別是從孟子所闡釋的心性之學開始,對道德生成的內在機制的弘揚就一直為傳統儒家所提倡,表現最為突出的就是宋明理學。這種省修方法后來又得到升華提高,即“省察是有事時存養,存養是無事時省察”。

3.強調知行合一。

知是已有知識的學習,學的是間接經驗;行是把知應用于實踐,過程中會有很多新情況?!蹲髠鳌分v到“非知之實難,將在行之”,意為知易行難。為了避免學一套說一套做一套的情況,先秦儒家的道德修養方法,并不強調“躲進小樓成一統”、單純地對道德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觀其言,看其行”,即要把學到的道德知識轉化成自己的德性意識,并在現實生活中實踐它?!墩撜Z?顏淵》中司馬牛問仁,孔子說仁者說話謹慎。司馬牛又問,說話謹慎就是仁了嗎?孔子說,仁做起來困難。因此,要實現仁德只知道知識不行,更重要的是實踐。這種思想發展到明代王陽明那里就是“知行合一”的概念。

三、先秦儒家修養方法的當代意義

1.大學德育應引導學生樹立志向。

德育最終涉及到培養什么人的問題。儒家的道德修養方法,從根本上是為了培養“內圣外王”的君子。這樣的目標有兩個互動的因素,即內在個體和外向事功的協調發展。其中,“內圣”是“外王”的前提和基礎,如果一個人沒有道德上的修養,要想成就一番事功,在倫理主導的封建社會中,即便能投機一個時期,甚至位居高位,但最終會被釘在歷史的屈辱柱上。因此,這些修養方法為一個人所采納的時候,這個人必定有一種“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志向。有了這種志向,才有毅力進行道德修養。千百年來,孔子的“朝聞道,夕死可矣”之所以具有跨越時空的感染力,正是因為它是古之學者的志向凝練。今天,我們的德育,首要的就是要引導學生樹立志向。并且,這種志向需要具有恒久的引導力?!肮胖畬W者為人,今之學者為己”也許是今天大學生道德狀況的一種反映,但也正是高校德育面臨的困境。大學德育要保持個人志向和國家宏觀目標的邏輯一致性,有了恰當的邏輯銜接,就會使得大學生的志向有了寬度的拓展,既具有現實色彩,又有歷史擔當。

2.大學德育應引導學生發揮主體意識。

先秦儒家道德修養方法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凸顯修養中的個人主體精神,不管是立志、為學,還是存養、慎獨和內省都是從自我做起。這種自小而大、自內而外、自下而上的修養方法形成了社會道德的根基。中國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形成顯著的倫理特征,就與這種重視個人修養的做法密不可分?!暗赖陆逃诒举|上是內發和生成或建構的過程?!敝黧w因為年齡、學識、環境、實踐等多個條件的不同,道德感知力也不盡相同。高校德育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通過激發大學生的道德自覺意識,形成個體認同基礎上的“知、情、信、義、行”的統一才是避免道德教育空洞化、教條化、單一化的根本。當眾多的個體通過對社會所倡導的價值體系達到自我認同和內心確信時,和諧的社會秩序才有了運行的根本。

3.大學德育應加強道德生活實踐。

在先秦儒家看來,所有內在心性提高的方法固然重要,但在實踐中尊德性而道問學更具有實際意義。因為這不僅是提高道德認識的方法,而且也是檢驗一個人是否是仁人志士的重要手段。并且,通過實踐事件來探討道德更有針對性??鬃訉苤偈露鳎ü有“缀妄R桓公)的看法,孟子對“嫂溺,援之以手”的討論皆是在生活實踐中深化對道德的認識。人是社會關系的產物。道德修養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實現人的社會化的目的。大學生的道德教育雖然主要在課堂進行,但要提高大學生的道德覺悟就不能局限于課本,結合青年人的特點,更應該鼓勵他們走出教室、走出宿舍、走向社會,通過對社會生活的感悟、對社會道德事件的觀察,來增強自身對道德的理解和感知?,F在的校園日常生活、暑期社會實踐、青年志愿者服務等活動為大學生提供了道德實踐的途徑,我們應以此為抓手,形成有效地道德實踐機制。

四、結語

總之,先秦儒家的德性修養方法奠定了中國人道德修養的基礎,成為中華文化的元典性因素,在整體主義的氛圍中形成了個體德性成長的基礎。生活中在傳統隧道中的中國人以此為標準,追求高尚的道德成為一生的追求。今天,在理性主義、工具主義、物化傾向盛行的社會環境中,大學生受到了諸多的外界因素的誘惑,他們的道德整體情況也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如何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從教育的意義來講,外在的各種引導固然重要,但根本的還是要借鑒先秦儒家的方法——發揮主觀能動性,從個體做起、自我超越、不斷參悟,最終實現身心的和諧統一。這是解決當前大學生道德培養難題的可取之道,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的普及之道。

大學德育論文 篇四

一、以人為本德育觀的形成及其特征

以人為本的思想古已有之,春秋時期的管子在其政治主張中指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治則國固,本亂則國危?!?12漢代的賈誼也提出了“無民不為本”的思想。傳統文化中的“以人為本”,其實質是“以民為本”,強調臣民狀況對國家穩固與繁榮的重要性。但這種“民本”思想中也蘊含著重視人的價值,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諧境界的觀念,與現在講的以人為本思想具有相通性和一致性,是以人為本思想的重要傳統文化淵源。新中國建立以來,中國_致力于由“民本”思想向真正的“人本”思想的歷史轉換,以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為指導,繼承了傳統文化的思想資源,吸收了西方人本主義的合理因素,建立和形成了新時期的以人為本思想。在建國初期,就提出“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512“一切物質因素只有通過人的因素,才能加以開發利用?!?4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高速增長曾一度被當成發展,這種“見物不見人”發展觀,其實質是一種“以物為本”的思想。在對這種物本思想進行深刻反思的基礎上,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科學回答了發展的目標與依靠力量。從哲學視角看,“以人為本”具有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從本體論意義上說,人及其實踐活動是全部現實世界的根本和基礎;一是從價值論意義上說,強調人本身的尊貴和重要,要求把人當作主體、本質和目的。以人為本是對人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的肯定,涉及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身的關系,是“一種立足于解放人、為了人并實現人的現代化的價值取向?!弊鳛椤耙环N思維方式,它要求我們在分析、思考和解決一切問題時,要確立起人(或人性化)的尺度?!弊冯S社會發展的腳步,高校德育也明確了以人為本的德育理念,變單純強調政治要求為重視包含政治、道德、心理等全面素質培養,改單純突出社會發展需要為關心包含社會和個體需求的全面需要。以人為本的德育觀,就是以當代中國的人本思想為基礎,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貫徹人是主體和目的的人本理念,一方面以學生為本,理解和滿足其合理需要,培養和提高其綜合素質,尊重和實現其個人價值,凸顯學生在德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另一方面以教師為本,關注其各方面需要,重視其自身的發展完善,發揮其在德育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并最終實現德育雙主體的共同發展與完善。人本德育觀“既是一種德育價值觀念、思維模式,也是一種德育方法論?!弊鳛橐环N價值觀念和思維模式,人本德育觀明確了人是高校德育的價值本源和前提,促進人的個性發展和人格完善,提升人的生命價值,是高校德育的落腳點。德育中堅持以人為本,應該以現實的人為出發點,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尊重學生的情感和個性,養成學生的健全人格,最終促進其全面發展。作為一種方法論,人本德育觀框定了德育過程和方法的特征,即雙主體性、平等性和建構性。雙主體性是指德育過程以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雙向互動為基礎,充分發揮各自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尊重和滿足教師個人的合理需求,注重發展其各方面能力,并針對傳統德育的不足,尤其注重承認與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人格,培養其獨立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等主體性特質。在這個過程中,個體的生命體驗和現實需要是關注的重點,而人性的喚醒和個性的塑造是最終目的。這就要求在德育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人格上各自獨立,彼此平等,學生不再是傳統德育中被單向灌輸的客體,而是具有獨特個性,能夠進行自我價值建構的新型主體;教師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灌輸與說教者,而是學生思想的激勵者和引導者,是促進學生成長的引導主體,雙方構成了一種平等、共生的關系。

二、創新能力的構成要素及人本德育觀的作用

在實踐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根據中國發展和國際競爭的需要,建設創新型國家成為當前的重要國家發展戰略。作為培養高級人才的搖籃,高等教育也必然要肩負起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歷史使命。創新能力是主體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知信息等,結合個體的特有思維與體驗等,創造某種新穎獨特的具有社會價值或個人價值的新理論、新方法、新發明、新產品的能力,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技能是創新能力的基本要素。創新意識是主體意識活動中自覺產生的進行創造活動的意愿和欲望,創新意識能激勵和發揮個體所蘊藏的潛在能力,是創新的助推器,引領、統轄和強化著創新活動的過程。創新思維是主體在創新意識的驅使下,對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和信息進行選擇、加工、重組等,形成新概念、新方法和新理論的一種綜合性思維能力。美國著名創新思維學家波諾指出,“思維的目的不在于求正確性,而在于求有效性。雖然思維有效最終會導致求正確性,但兩者之間有一個重要的區別:求正確性意味著總是正確,求有效性意味著只是在最后才正確”所以,創新思維是由一系列獨特而符合科學規律的思維方法組成的開拓性的心理活動。只有具備了創新思維,才能生成獨到而有科學根據的新觀點、新理論。創新技能是主體進行創造性活動的行為技巧和行動能力,是個體創造性的操作化、具體化和物質化?!靶畔⒓庸つ芰?、動手操作能力、掌握和運用創新技法的能力、創新成果的表達能力及物化能力等是創新技能的主要方面?!毖芯勘砻?,在接近的智力情況下,非智力因素將成為影響創造力的關鍵因素。而德育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作用主要體現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如道德品質、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及健全的人格等。以人為本的德育觀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主體意識,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獨特個性,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健全人格,從而為創新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作為一個具有生命活力個體存在,大學生本就是具有反思特性和能動性的主體。主體性是一個人不可讓予的權利,即使是德育過程中處于被引導地位的學生也是一樣。但在傳統的高校德育中,學生的主體性被忽視,其個性化、多樣化的發展需要被漠視,教師憑借其擁有的豐富知識與社會經驗,成為絕對的主體,以知識和人格權威代表的身份對學生的活動包辦代替,德育方法簡單化、運動式、命令式,嚴重抑制了學生的主體性發展。以人為本德育觀的雙主體性,將矯正傳統德育中的這種主體性不足,發揮教師與學生各自不同的主體性作用,尤其將發展學生的主體能力,努力造就獨立、自主、具有創新精神的人。個性是創新思維的基礎,以人為本德育觀的建構性,將促進學生個性的張揚,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灌輸的客體,而是積極進行自我價值建構的主體,其創造活力將被充分激發?!皼]有自由思想,沒有獨立精神,即不能發揚真理,即不能研究學術……一切都是小事,惟此是大事?!?19沒有獨立思考,不可能有創見。以人為本德育觀的平等性,將以尊重、信任人為前提,從傳授知識和灌輸現成的結論,變為讓學生“掌握批判的武器,培養其懷疑的意識和批判的理性,使其不盲從標準答案,不滿足于已有定論,不屈從于外在壓力,堅持自己的主張,養成自主學習、獨立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思維的獨立性,從而形成具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創造型人格。

三、大學生創新能力提升的人本德育路徑

研究表明,大學階段是個體的創造性曲線從下降轉為回升的關鍵階段,建設創新型國家又是中國目前的重要發展戰略,因此,不論是從個體的發展來看,還是從國家的需求來看,提升大學生的創新能力都是高校不可推卸的重要責任。當前,大學生創新能力提升的主要障礙來自主體性不足和思維與知識的固化。從以人為本的德育觀出發,提升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可以從德育主體、德育內容和德育方法的變革著手,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養成學生的創新人格。首先,應秉持德育的雙主體性,以平等的師生關系提升學生的主體意識,養成學生的創新人格。以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為主旨的人本德育,能否取得成效的關鍵就在于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其認識到自身的獨特價值,從而充分地施展自身的創造才能,發展其創新能力。為此,教師應放下師道尊嚴、威不可侵的老傳統,拋開以教師為中心的舊觀念,以平等的姿態與學生共同融入德育過程。一方面要尊重、理解和信任學生,維護學生的人格尊嚴,積極創造條件給學生以學習自由,并讓學生以主體身份參與德育實踐;另一方面要克服對學生的掌控欲望和思想禁錮,與學生作平等的思想交流,鼓勵學生的提問、質疑甚至否定自己的想法,對學生抱以欣賞的眼光,虛心吸取學生的意見和長處,以學養、品行和愛心讓學生感受到自由、尊重與信任,使其以積極的情感體驗,養成敢于并善于質疑、批判和超越教師和書本知識的創新人格。德育實踐中,教師可以用先示弱的方式消除學生學生固有的德育主客體觀念,可以通過向學生求助問題,消除學生對老師固有的學術權威高高在上、威不可親的傳統印象,營造出平等的德育氛圍。德育過程中通過創設各種活動,努力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培養其主體性和創造性。如開展“共讀一本書”活動,通過一起探討書中內容,師生間共同分享體會和感受,“讓學生感覺到自己的看法被重視,從而增長自尊與自信”,促進其人格的獨立和完善。針對性格內向的學生對“深度思想交流的渴望,可引導學生自主建立并命名的QQ群?!痹谶@里,學生擁有真正的話語權,能夠敞開心扉自由表達其思想觀點。教師在這一平臺參與探討時,應保持對學生生活和學習中的問題的敏感性,并善于用機智幽默的語言深入打動學生,讓其樂于敞開心扉。在QQ群中的這些參與和經歷,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合作、責任和價值,有利于培養其主體意識和理性分析能力,促進其健全人格的形成,為其創新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礎。其次,應變革德育內容,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開放性、時代性和生活性,培養大學生求真務實、靈活多變的創新意識。作為德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保證其權威性和政治性,其教材采用全國統編方式,但這在具體的德育實踐中卻面臨著學生的不同地域和專業特點的挑戰。為此,必須以開放性、時代性和生活性為原則變革德育內容,以“一綱一本”為核心,針對地域特點、學校特點、學生專業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有選擇性的增減??梢愿鶕n程主旨開設網上教學案例庫,將最新的、最有代表性的案例收入其中,供學生隨時上網自由瀏覽、選擇與學習。此外,也可以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學生的特點,地域的特點,組織有經驗的專家與時俱進地結合時代課題,編寫一些具有不同層次性的校內導讀教材,作為輔助材料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課本、課堂、教師為本位,強調對靜態知識的傳授與灌輸,消減了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自主性和創造力,漸漸地磨滅了學生的質疑、否定、批判和反思能力,使本應充滿創造快樂的學習過程異化為應付考試的機械訓練,教育淪為模鑄“單向度的。人”(馬爾庫塞語)的工藝流程。其實,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不同于一般知識的傳授,它是對人的理想信念、道德水平、思維能力、審美能力以及心理素質的培育,是精神層面的教育。因而思想政治理論課更加重視人的全面發展,重視人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所在,這就對教學內容的選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馬克思說:“正確的理論必須結合具體情況并根據現存條件加以闡明和發揮”[433,所以,在選擇具體教學內容時,應避免“高、大、全”的人物和遠離現實社會的案例,堅持時代性和生活性原則,選擇學生普遍關心的現實問題,選擇典型的當代人物和事件作案例。這樣,學生的逆反與抵觸情緒得以消除,更容易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方法,從而為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奠定基礎。第三,應變革德育的手段和方法,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性,發展大學生的創新思維。一直以來,思維的訓練和智慧的培養,都沒有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得到充分重視。而這恰恰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內容和優勢。應通過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方法,注重實踐性和啟發性,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辯證思維與批判思維,煉就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馬克思說:“人的類特征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地活動?!睉獎撛O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從被動的學習模式中解放出來,發展個人的想象力和直覺思維,擺脫思維標準化的束縛。如通過課堂演講、辯論、討論等進行啟發式教學,讓學生自主研究和發現有關的問題,學會獨立思考、分析和判斷。針對大學生現在每天都用大量的時間上網的現實,積極利用網絡平臺,不斷開發網上教學的新方式。教師可以利用微信、QQ等建立課外交流平臺,將主要觀點、主要問題發到網上,讓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自由交流和討論,教師亦可以參與其中。這樣,充分的學習自由將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激發其探索精神,從而提升其創新能力。教學實踐中,應引導學生明白“學習的能力”和“思維的方法”是他們的核心競爭力。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的重點不在于對原理和知識點的掌握,而在于對分析問題的方法的領悟,即學會學習。應使團隊學習、小組探討等成為教學的必要組成部分,“學生們通過分享目標,探究合作,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鍛煉了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授人以漁”的方法,有助于學生養成獨立與創新精神?!睉浞掷脤嵺`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可以布置節假日的校外調研,如組織“三江地區環境保護狀況”的調研、“畢福劍事件與言論自由的限度”的討論,“引導學生自主建立討論或調研小組,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或調查,并選出發言人將結論作三分鐘的課堂匯報?!贝送?,設置“課前分享”環節,也是一個調動學生自主性,培養其思辨能力的好方法。讓學生在課前就自己感興趣或有困惑的事情做分享演說,之后其他學生們再一起運用學過的原理進行點評和討論。經過幾次后,學生的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起來,爭相預約做分享演講,“有鬼嗎———宗教問題論爭”、“亞投行發起始末”、“‘穹頂之下’引發的思考”、“宿舍衛生中的旁觀者”都成了分享的主題,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自信得到了長足地發展和提高。

四、總結

在以人為本的德育觀指導下,提升大學生的創新能力,要求教師成為學生獨立思考的助推器,教材成為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工具,課堂成為發展和展示學生創新潛能的舞臺,而這一切都有賴于教師的優秀素質。陷于篇幅,關于教師素質的提升問題將另作文討論。

大學生德育教育論文 篇五

論文摘要:加強對在校大學生獻身祖國、不畏勞苦、嚴謹治學、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與作風的培養,是高校學“風建設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我國科技創新事業發展的需要。要通過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良好科學研究風尚的形成,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與熏陶;要把對大學生科學道德的教育落實到學校教育教學實踐與管理的各個環節之中。

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睘榱诉m應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落實國家賦予高等學校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的歷史使命,高等學校組織、引導大學本科學生開展科學研究活動已成為一個熱點。但是,由于當代大學生自身的一些弱點以及多種社會因素的影響,部分大學生在他們剛剛開始的科學研究的實踐中,就明顯地表現出了一些非道德化的傾向。相當多的一些學生對科學研究的探索性、創造性的特征以及作為主體的創造者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缺乏認識,對從事科學研究必須具備的一些基本條件以及需要付諸的艱辛與努力缺乏了解和一定的心理準備。因此,他們中的一些人或者是一遇到困難和問題就退縮,感到搞科研太難,認為自己不是搞科研的料子;或者是一開始就“動腦筋”,希望找到一些所謂的快捷方法,不去認真地讀書,做實驗,而是拿把剪刀,或動一動鼠標,東拼西湊居然也能出成果;有的人干脆去做“梁上君子”,干起抄襲、剿竊的營生;還有些學生在臨近畢業就業期間忽然明白用人單位注重學生科研能力與素質,于是就來個無中生有,把別人的文章換上自己的名字,用來糊弄用人單位。這些情況應當引起我們教育工作者的重視。

長期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普遍存在注重教育性,忽視學術性和創造性的傾向,以傳授知識為核心的教師主導型教學模式盛行,而引導和組織大學本科生開展與他們的知識水平相適應的學術研究活動這一工作,卻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近年來,在國家“科教興國”戰略的引導和素質教育、創造教育思想理論的推動下,許多高校都開始自覺地把對學生創造能力與素質的培養納人人才培養的目標,把鼓勵和引導學生從事科學研究作為實現創造性人才培養目標的一個基本方式和途徑,除繼續組織開展大學生科研論文評選等激勵性活動外,還在教學計劃中對學生科研活動作出了具體的安排,提出了明確要求。例如,有的學校就把對學生科研活動及能力的考查折算成相應的學分,作為他們學習成績和綜合素質的一個方面的反映。在大學本科生中組織開展科學研究活動,不僅是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大學生自身成長和高等教育規律的內在要求,西方發達國家很早就在這方面作出了比較成功的嘗試。今天,我們開始把在大學生中組織開展科學研究活動作為教學和人才培養的一項具體的任務和明確要求,那么,從一開始,就要注意對這一活動進行正確的引導,對學生提出嚴格的要求。要充分認識到大學生科研活動中非道德化行為問題的嚴重性及其危害,從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和端正學風、校風的高度,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防止和糾正這些不良傾向和行為。

今天的在校大學生,是明天國家科技創新的主力。一般來說,大學生特別是大學本科生在校從事的科學研究活動,都還只是一種嘗試性的實踐活動,也就是說在校大學生從事科研活動畢竟還不是他們的主要任務和責任。但是,他們在校期間所奠定的關于科學研究的基本素養,卻會對我們國家未來科學事業與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在人類進人知識經濟的今天,科學技術的發展與創新對于一個國家和地區來說,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決定因素。也正因為如此,作為國家未來科學研究后備力量的在校大學生他們的科研素質和科研道德的教育與培養也倍顯重要。大而言之,科學研究工作者的思想道德素質,決定著科學研究的方向,決定著人類社會發展的前途與命運,這在高科技與社會經濟發展密切聯系的今天決不是危言聳聽。近年來,一些媒體倍加關注的克隆人的問題,就已引起了全世界社會正義人士的極大的憂慮。具體到科學研究者自身來說,良好的道德和心理素質,是科學家有所作為、有所建樹的必要條件。大凡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的科學家,都無不與他們獻身科學、獻身人類社會的崇高思想境界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力有著密切的關系。那些胸無大志,缺乏不畏艱險、積極進取、勇于攀登科學技術高峰的精神品質的人,是斷不可能在科學研究事業上有什么大的作為的。這些年以來,我國學術研究領域里的腐敗現象層出不窮,弄虛作假、沽名釣譽、抄襲剿竊行為屢禁不止,進一步從反面證明了科學道德對于科學研究事業的重要性。英國人約翰。齊曼說:“現在我們開始懷疑長期以來人們所公認的種種見解,即任何科學都是有益的;科學研究是一條使人純潔的大道,國家根據需要給科學以支持等等?!闭\哉斯言!科學研究活動中的道德自律的確是一個值得重視和關注的問題。今天在校學習的大學生將來當然不可能都成為專業的科學工作者,但他們中間的許多人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必然會從事一些與科學研究相關的工作,在校的大學生在科學研究方面是否奠定了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礎,無疑對我們國家未來科學事業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在高校開展對大學生的科學道德教育,既是學校教育的現實需要,也是祖國未來科學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部分大學生在初步開展的科研實踐中表現出的一些非道德化的傾向,有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和作用,需要學校乃至社會的有效教育和良好的環境影響。從高校自身來說,首先要從促進教師和科研人員良好的科學研究風尚的形成人手,并由此對學生產生最生動、最具說服力的影響。由于同樣受到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今天的高??茖W研究事業已經不再是人們所希望和向往的那種圣潔的殿堂,物質主義、功利主義的深人影響,已經使得高校學術腐敗成為一種頑癥,久治而不愈。具體表現在與科學研究工作相關聯的方方面面,課題研究與立項、撰寫和、職稱評定、重點學科建設活動當中,都有可能出現拉關系、走后門,弄虛作假的現象。對此,一些媒體曾多次曝光,許多學校還紛紛采取嚴厲的制裁措施,但都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毫無疑問,發生在高校教師與科研人員身上的這些學術腐敗現象,給大學生帶來和產生的負面作用與影響是嚴重的。高等學校要從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和祖國未來科學事業健康發展的需要的高度,重視教師和科研人員科學道德素質的教育。要大力宣傳學校里那些淡泊名利,鍥而不舍,專心致志投身于學術研究并且卓有成效的教師和科研人員,介紹他們的生動事跡,弘揚他們的科學精神,并有計劃地選派他們去擔任指導學生開展科學研究的工作。同時,要繼續標本兼治,加大對于教師和科研人員科學研究中的非道德化行為傾向的懲處力度,并注意及時消除影響,借以教育學生。

大學生德育論文 篇六

(一)傳統的德育觀念和運作模式受到了嚴峻挑戰

傳統德育教育中,教師具有主動權,學生只是被動接受。而互聯網具有交互性、選擇性等特點,這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體能動性?;ヂ摼W以完善的服務和針對特定的公眾群體展開的宣傳攻勢,最大限度地滿足了人們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增大了參與者的親和力,從而使信息傳輸過程變成了參與者主動的認知過程。

(二)信息的多元化沖擊

德育的主導權威性德育教育受到來自互聯網的西方文化的沖擊。網上流傳的個人不同的觀點、主張、見解互相混雜,互相沖突,沖擊著大學生既有的思想、價值和文化觀念。大學生接收信息的時空幾何級數不斷增大,對信息進行選擇的自主性不斷增強,傳統德育的主導性權威地位下降,給德育工作帶來了新的課題。

(三)大學生的德育學習受網絡中的“垃圾”因子誤導

網上中各種不良信息充斥其中,例如暴力信息、色情信息、宣揚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生活方式的信息等。大學生沉迷于網絡中,很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影響,轉向盲目追求享樂、奢侈、刺激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信息技術環境下大學生德育創新的迫切性

隨著社會環境的開放、社會文化的多樣化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大學生價值觀念、道德標準已悄然發生了變化,大學生的思想意識也變得更加復雜化。面對這種變化了的形勢,傳統的學校德育工作的局限性也日趨外顯,表現出種種問題。德育材料來源落后,與世界變化不同步。德育信息更新慢,與大學生的心理、思想狀態不吻合。德育內容空洞,不能貼近大學生的情感世界。德育形式陳舊,缺乏對青少年的吸引力?!皩W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做人”是大學生德育工作的目標,但是,傳統的德育管理模式無法真正實現“三個學會”。分析這些問題其主要是違背了情感領域的教育規律。要使德育工作行之有效地發揮巨大的作用,必須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生與老師、社會和學生之間的交往,轉化口頭說教為精神溝通,增強德育的情感性、情境性。把計算機作為育人和認知的工具,探索信息化教育與傳統教育的最佳結合點。

三、信息技術環境下大學生德育創新的可行性

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教育觀念、人力資源和德育內容融為一體,共同完成德育任務,這是一種新型學校德育模式。在繼承、完善和發揚業已形成的傳統德育教育手段和經驗的基礎上,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調動教育資源和時空,優化德育環境,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德育模式。第一,在德育內容上,開發利用地區的人文地理德育資源、校本德育資源及互聯網上的德育資源,進一步充實學校德育內容,使學校德育更加貼近大學生、貼近生活,從封閉的校園擴展到開放的社會生活。通過豐富的圖片資料結合文字說明,再配上恰當的音樂,使德育課的內容圖文聲并茂,滿足了大學生的需求,始終保持著很強的學習興趣,從而大大提高了上課的效果。第二,從德育的方法上,利用網絡的開放性,拓展學校德育的時間和空間,創建實現德育活動的全員參與的德育環境。

四、信息技術環境下大學生德育途徑的探索

(一)建立德育網站,開通新的德育課堂

建立德育網站,把與德育資源相關的文本、圖像、動畫、視頻等進行知識結構化重組,將學校所在地區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校本德育資源轉化為數字化的德育資源庫。

1.設計豐富多彩的欄目為大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料。

設計家鄉巨變、教師頻道、校長熱線、大學生頻道、心靈之約、我的校園、德育動態、時事之窗、學校信箱、知識競賽、時事追蹤等欄目,并與相關資源網站鏈接,充分運用互聯網上的德育資源,體現學校德育的新觀念和現代氣息。大學生通過訪問德育網站,了解國家重大新聞、方針政策,并能根據個人的愛好、需要、興趣,選擇不同的學習內容和方式。學生由原來被動地學變為主動地學習,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豐富了知識,拓寬了視野,培養了愛國主義精神,產生了報效祖國的決心,達到了德育工作的目的。

2.開設班級網頁,增強學生的集體、競爭意識。

根據班級和大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地開設欄目,如班級展示、德育新聞、德育之窗等。這不但能使訪問者耳目一新,更能使制作者在技術上得到很大提高。同時利用班級網頁的作用,可以達到一種雙向性的交流,可以讓學生多一種處理人際關系的途徑,懂得處理自己和他人、自己和集體的關系。由此增進師生之間的交流,加深彼此的感情,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開展班級網頁評比活動,增強班級同學集體、競爭意識。通過班級網頁公布學生個人的量化管理結果,讓他們及時自覺地糾正自己的不良行為。因此通過班級網頁可以發揮學生主人翁的作用,從而培養了班級的民主氣氛。

3.指導大學生建立個人網頁,培育大學生的自信心。

大學生根據個人實際情況,精心設計和制作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網頁,設立德育檔案、生活信條、學習體會等欄目,在網上展示自己的才華,提高自己的知名度。通過訪問個人網頁,在比較學習中形成自己的理想信念。通過開展大學生個人網頁的評比活動,提高網頁制作技術,豐富網頁內容,達到藝術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統一,既培養了大學生學習的審美能力,又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這種形式,可把空洞的說教變成精彩的畫面,把抽象的理論變成可感的材料,從而使大學生從受教育者的角色中解脫出來,成為教育的主體。他們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體驗到工作的快樂和幸福。他們在參與中學習,使自己不斷成熟,從而增強了參與的熱情,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實效。

(二)創設跨時空的交流互動平臺,實現心靈的溝通

利用QQ群、飛信、微信等網絡通信工具,創設互動交流平臺,進行交互對話,實現心與心的溝通,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收集大學生德育相關的問題,制定調查問卷,利用網上測試,讓大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實現行為自律的德育目標。為大學生提供網上心理咨詢服務,促進大學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學??梢蚤_放一個便于家校聯系的電子信箱,家長利用電子郵件反映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學校能及時掌握在工作和管理上的不足,這對學校的教育改革會起到很大的幫助,會促進學校德育工作更上一個臺階。巧用“QQ”“BBS”“家?;印钡染W絡平臺,拉近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家長之間的距離。教師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開放性和匿名性的特點,放下教師的架子,以網友的身份參與網上交流、網上討論活動,引導學生更多地關注學習及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大量問題。借助這種活動,充分縮短了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消除了教師職業所賦予的某種權威給學生造成的壓抑感。同時在這種聊天交流的活動中,學生們敞開心扉,大膽地各抒己見,真實地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在平等、生動的交流中,教師更深入地了解了學生的思想和心理,在不知不覺中對學生的人格形成施加影響,促進學生的成長。網上交流有很大的隱蔽性,學生不用露面就可以大膽說出自己的隱私,這樣學生通過老師的指導,可以得到盡快治療。因此,學??梢蚤_設網上心理咨詢輔導站,讓學生通過網絡與老師進行交流談心,老師能及時幫助學生排除心理障礙。在校園網上開設“網絡咨詢”“心理測驗”“心理訓練”“趣味心理”等欄目,創設了一個立體的、無需面對卻可暢所欲言的空間,不僅為學生,也為家長和教師提供心理教育平臺。同時還開展心理測試和訓練,輔導學生鑒別常見的心理障礙,自我調節,消除困惑。

(三)發揮網絡信息資源在思想政治德育教育中的輔助作用

思想政治課在整個德育教育中處于重要地位,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但傳統的思想政治課教學一般只有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加上教師一張嘴巴,以理論說教為主,教學手段單一,學生討厭上思想政治課,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ヂ摼W的出現為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改革帶來了重大契機,各種信息都能第一時間在網絡中反映出來。這樣,教師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備課,可不斷補充教材內容、更新知識擴大學生視野,在網絡電子教室中通過校園網進行教學,更好地建立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另外,通過開展德育系列化教育實驗,進一步加強德育教育:大一重點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愛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大二重點對學生進行社會發展常識教育。大三、大四重點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社會主義教育、民主與法制觀念教育。學校改革傳統主題教育的方式、內容,讓主題教育與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有效的整合。每學期各班舉行的主題班會,學生們會在班主任的指導下,自行上網收集材料并制作PPT,并通過自己制作的課件充分地發表個人見解,這種主題班會的活動形式,有著傳統班會形式無法比擬的優勢:一是學生的角色由傳統的被教育者轉變成參與者,學生能經過獨立思考,發表自己的意見,主體性得到了保證。

五、結語

總之,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德育工作,是時代形勢發展的需要。我們要研究網絡時代大學生德育工作的規律,關注信息技術與德育工作的關系,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環境下德育工作的意義,不斷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徑,把握時代的脈搏,揚長避短、因勢利導,才能真正使信息技術成為開展德育工作的新載體和新陣地,為德育工作開展開創新局面。

大學生德育論文 篇七

關鍵字:網絡德育,網絡心態,虛擬世界,互聯網,思想,信息,沖擊

一.網絡的發展及其內容。

20世紀90年代以來,計算機網絡在全世界迅猛發展,成為現代信息社會的重要標志之一。今天的互聯網正以超乎人們想象的速度向前發展,其中Internet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用戶最多,影響最廣的計算機互聯網絡。而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3.1)的調查統計:18歲以下的占17.6%,18歲至24歲年齡比例最大,而其主體則是大學生。曾經有研究者在湖南省的幾所高校進行抽樣調查,結果表明幾乎100%的大學生都接觸過網絡,其中每天上網的占2%,偶爾上網的占70。30%,,經常上網的占27.3%,每上過網的僅占0.4%。

以上一系列數據和調查表明網絡和現代的大學生活息息相關,而且正以其無窮的魅力吸引著大學生,究竟網絡有何魅力?網絡是一個沒有邊界虛擬的世界,全球各種不同的文化傳統、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等在這里會聚交織。而且其已經成為大學生獲取知識和各種信息的重要手段。網絡信息量極大,有關資料表明,全球數據庫總量已經達到100億條以上,內容涉及科技、政治、經濟、教育、文化、體育、影視、衛生、音樂、股票、以及校園生活等,應有盡有。而網絡信息傳播的快速性和使用的便捷性把時間和空間縮小到“零”,“天涯若比鄰”已經成為事實,讓大學生隨時了解世界各地發生的大事,與時代潮流的最新動態緊密聯系。網絡世界的開放性和虛擬性,讓每一個大學生可以盡情的選取自己所需的資料和信息,不受時間、地點、性別、國籍及年齡的約束和限制,每個人可以在網絡上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不受任何條條干干的約束,不怕后果,不會擔心受到懲戒。在網絡上的交流與溝通是以平等的身份自由進行的,由于技術手段的限制,任何國家任何人都難以按其意志對網絡實施監控。但由于網絡上的內容擁有多元化和多樣性,不同的民族觀、價值觀、宗教觀、道德觀強烈的撞擊在一起,以及部分不良的內容充斥在網絡上,對大學生具有全方面的影響,尤其是思想上的沖擊。

二。網絡德育的必要性

由于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民族文化意識形成的階段,辨別能力比較弱,而網絡上各種社會思潮在激烈交鋒,低俗的信息在網上暢行無阻,使得大學生思想上、道德觀上受到強烈的影響。所以對大學生進行網絡德育的教育和宣傳是必要的其原因如下:

1).網絡的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

網絡的爆炸性發展,為大學生開拓了知識面,遠在世界另一端的知識可以通過網絡得到,學習不在局限于單一的書本,可以自主的選擇進行多樣化的網絡學習;但事物有利必有弊,網絡是一把“雙面刃”,它給大學生帶來了種種好處,也伴隨著帶來了負面影響。一些錯誤的信息和不良的思想對大學生得學習和生活產生不良的影響,東西方的價值觀念的碰撞,使得大學生在價值觀方面表現出的自我化和價值目標的模糊。據報道,在2000年華東理工大學退學試讀和轉學的237名學生中有80%以上是因為沉迷于網絡游戲和看碟片。而在信息高速公路上,五花八門的“垃圾車”里面裝滿了大量的不客觀、不科學的甚至是錯誤腐朽的東西。目前互聯網上90%以上的信息是英文的,美英西方借助語言優勢,依靠其經濟實力和科技優勢,在“信息自由流通”的原則下,瘋狂入侵世界的各個角落。他們既有露骨的教唆和反動宣傳,也有潛移默化的滲透。據有關專家調查,網絡上非學術信息中,一些迷人的形象、刺激的場面和離奇的情節,對青年大學生有很大的誘惑力,由于他們的閱歷有限,好奇心強,求知欲望旺,接受新事物快,容易受到“西化”影響,由欣賞到認同,有無意模仿到有意識的追求,敵對勢力正是看準了這一點,竭力利用互聯網爭奪青少年,致使部分大學生沉迷以網絡,荒廢了學業,成為網絡垃圾的犧牲品。

2).網絡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的影響。

網絡世界是一個虛擬的世界,不像現實世界中有法律和法紀部門的約束和管理,在其中基本上沒有系統的法律規定,很難做到嚴格審查和責任追究,網絡道德規范也是非強制性的,只能依靠個人的道德信念來維持,網絡上的人是否遵從良好的道德規范也不易察覺和監督。上網可以以網名代替真實的姓名,也可以在道德行為上漠視權威、忽視規則,這就使的大學生的道德意識弱化,責任感淡化。有的大學生不愿意按照道德規范的要求去做“應該做”的事情,只想隨心所欲地支配自己的行為,結果就造成了自由意識泛濫和破壞欲望的擴張。而且國際互聯網上的電腦黑客色情內容網羅犯罪急劇上升,不斷侵襲和腐蝕著大學生的思想,加上一些大學生自控力弱,往往出于好奇和沖動的心理,刻意尋求色情暴力信息,長期沉迷于互聯網中,導致道德意識弱化,形成人格發展障礙,甚至走上不歸路。1998年我國第一例以“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的罪名逮捕了國內一所著名高校的研究生。幾年前令計算機行業聞之色變的“CIH”病毒就是一名臺灣學生的玩笑之舉?,F實生活中的大量事實讓我們認識到網絡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形成了強烈的沖擊,也讓意識到對大學生進行網羅道德教育是迫在眉急,亦是形勢所逼。

三。網絡德育的開展

網絡對大學生思想的影響已讓網羅德育的開展成為必要,而由于網絡信息容量大,開放性強等特點,則對網羅德育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如今許多著名高校都已經意識到如何才能將網絡的開放性,流通性等特性利用起來,如何充分利用網絡所帶來的機遇和有利條件,進一步加強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德育的教育呢?以下是幾點建議:

1)建立健全的校園網站

校園網站既是網絡思想工作者的教育手段,也是網絡德育的戰斗武器。所以高校思想工作者一直對期給予高度的重視和了解。因此網絡中心應該對校園網的各個版塊的建設提出明確的要求,建立明確的管理規范,同時對各類不良的信息進行技術過慮和監督,可以借鑒國外著名高校的管理制度。

建立全面的校園網,開發有校園特色的網站版塊,吸引大學生;努力使“兩課”教育進網絡,發揮網絡開放性,傳播性等優點;在網上傳播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以及同志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保網上主題有正確的政治思想導向;由于過于單調的思想政治宣傳往往會引起大學生的反感,所以要適當的結合一些實事問題,開展旗幟鮮明的談論,引導大學生參加,對大學生思想進行一定的教育。

2)樹立健康的網絡心態及正確的“三觀”

網絡道德的遵守使非強制性的,人們可以選擇“遵守”或“不遵守”,而近來的網絡犯罪日益增多,網羅垃圾無處不在,“西化”思想入侵校園,讓許多大學生成為這些的犧牲品。所以作為當代大學生,應該有正確健康的網絡心態,才能抵御這些“網絡鴉片”的誘惑。而且大學時代正是大學生人身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成形穩定的時期,所以可以結合網絡上的知識以及廣大師生的思想實際進行“三觀”教育以及網絡心態教育。例如組織網上專題討論,師生交流,學生交流,自我教育,名人講座,或者邀請事業有成的師友和海外歸來的專家談自己的經歷,以實際感召當代的大學生,讓他們清楚認識到網絡的優缺點,建立健康的網絡心態,樹立正確的人身觀,世界觀,價值觀。

3)開展多樣的網絡德育宣傳

網絡是一個開放的高度自由的空間,在網上,人們可以不受任何約束暢所欲言,所以在網羅上更能反映出一個人的精神思想狀況。所以思想工作者可以而且應該在網絡上進行思想教育工作。而要開展這項工作,可以通過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在活動中進行思想道德的教育。比如上面提到的專家討論,師生討論,學生交流,名人講座,成功人士介紹,還可以建立校園bbs對實事和校園文化,校園生活中的問題進行討論等等。

網絡是一種全新的媒體介質,它具有“交互性”。德育工作者若能充分利用網絡特點,給大學生推薦優秀的網站討論區,鼓勵他們發表自己的觀點,開展有益的活動,在大學生思想德育方面可取得較好得實效性。由于網絡的虛擬性,通過網絡直接面對學生較實際少了許多約束,在一定程度上能更好的了解學生的真實思想狀況,對癥下藥。所以高校的德育工作者應該具有創新精神,,以正確的導向引導學生,以最科學最先進的思想武裝學生的頭腦,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培養高素質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1].何尚文。關于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幾點思考。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學報。第60期。2003.3

[2].林耘。論網絡對大學生思想的影響。廣西教育。第8期。7

[3].張文峰?;ヂ摼W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法學刊。第20卷第2期。2003.4

[4].楊治清。網絡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教育探索。浙江科技學院學報。第15卷第1期。2003.3

[5].孫振,丁立富。淺談網絡環境下的高校德育。巢湖學院學報。第5卷第5期。2003

[6].姜繼紅。網絡文化與高校工作。高等教育研究。2002

[7].趙今秀。面向21世紀的高?;鶎訉W生工作。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

[8].周濤?;ヂ摼W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影響及對策。廣西財政高等??茖W校學報。第16卷。2003.9

[9].張鴻。網絡與大學生。當代青年研究。2000.4

大學德育論文 篇八

一、大學生德育在高校軍事理論課中地位

1.高校軍事理論課有利于實現大學生強國夢

在軍事課中的社會主義、愛國主義教育有利于實現大學生的強國夢。軍事理論課中進行的國防教育是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教育,通過對中國古代、近代、現代國防演變學習,使大學生感受到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曾經在世界上長期處于領先水平,而在近代中國卻遭受著領土被宰割,財富被掠奪,人民被屠殺,民族尊嚴被帝國主義列強踐踏肆意。大學生能夠深刻認識近代國防的脆弱性,領會到國家想要捍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國家統一、保衛國家安全就必須要有強大的國防,強大的綜合國力和經濟實力,激發學生建設強大祖國的熱情和激情,繼承前輩的奮斗精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感。

2.高校軍事理論課有助于大學生培養集體主義觀念

在《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2006年修訂)》課程目標中的第二條明確指出:_強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觀念,加強組織紀律性,促進綜合素質的提高,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訓練儲備合格后備兵員和培養預備役軍官打下堅實基礎?!避娪枌Υ髮W生進行嚴格的軍事化要求,在這一嚴格要求過程他們組織紀律性、集體主義感會大大增強。大一新生經過一段時間的軍訓,大學校園中的校風、校紀會得到大大提升,同時會形成良好的培育大學生道德的氛圍,為把當代大學生培養成社會主義合格的接班人打好基礎。

3.高校軍事理論課有利于樹立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

一個軍隊需要有拼搏奮斗精神,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更需要一種為了共同的理想而敢于戰勝一切困難的奮斗精神,這應該是在社會主義提倡和主導的人生觀,應該成為民族的靈魂。軍事理論課有利于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的樹立。大學生通過軍事理論課的學習,能夠感受到人民軍隊的無產階級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這種精神能對提高他們保衛祖國的國防意識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具有重要意義。人民軍隊具有無產階級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這是任何敵人所無法擁有、而是人民軍隊所獨有的政治優勢,因此,大學生要向人民軍隊學習。

二、德育融入高校軍事理論課的途徑

1.改革課程體系、優化教學內容

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規定的軍事理論課的教學內容涵蓋了軍事學的各個方面,為了使軍事理論課教學形成特色的課程體系,高等院校應根據軍事理論課的知識內容結合教師的授課經驗形成各自的教案、講稿、課件。精煉教學內容,突出教學重點難點,重視國防教育的同時,也要側重對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奉獻精神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例如,中國國防這部分講解應以激發大學生的愛國意識和責任感為重點,使學生樹立牢固國防觀念;軍事思想這部分講解應讓學生了解古今中外軍事思想發展史和主要人物軍事理論的基礎上,去把握古代與近現代軍事思想的精髓;國際戰略環境這部分應以我周邊安全環境和國際熱點問題為重點,增強學生的危機感,提高國防意識等。

2.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高校軍事理論課

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在新的歷史時期被提升到新的高度。近代中國的血淚史和屈辱史對于中國人民來說是刻骨銘心的教訓,面對國內外復雜形勢,我國安全面臨著巨大挑戰,這要求把愛國主義必須融入到軍事理論課中。學生在了解我國的。解軍事思想。我國的國防,軍事高科技,國人民解放軍共同條令等等,這些軍事理論知識能夠增強國防觀念和國家安全意識,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觀念,更具有組織性和紀律性,將國家責任感、自豪感和歸屬感融入到自己的意識中,在大學生群體中逐漸積淀而成的一種國家主人翁責任感、自豪感和歸屬感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3.優化教師隊伍結構,提高教師師德師風建設

軍事理論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綜合性學科,它不僅涉及到社會科學領域還涉及到自然科學領域。所以軍事理論課教師應具備良好的綜合學科知識結構,又應有不同學科特長的教師構成,從這一方面應該優化教師隊伍結構。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教師的一言一行影響著學生,而且是作用于學生的教育因素,不僅影響在校學生,而且影響學生的一生。特別是軍事理論課教師所講授的知識、表達的情感都代表著國家的意志和威嚴,所以軍事理論課教師應做到為人師表、以身作則,用自身的言行和高尚品格去影響大學生感悟大學生。要組織軍事理論課教師經常性的培訓,包括到軍事基地體驗生活,參觀軍事基地,學習最新的軍事理論知識,在軍事理論課教師內建立起獎罰、監督與評價的機制。

三、小結

因此,高校必須重視軍事理論課所具有的德育功能,使大學生國防教育與德育兩者相促進、相協調、相統一,在增強大學生的國防意識的同時提高大學生的德育素質,進而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網搜索更多本站小編為你整理的其他大學德育論文(熱門(多篇)范文。

word該篇DOC格式大學德育論文(熱門(多篇)范文,共有30164個字。好范文網為全國范文類知名網站,下載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寫稿任務。立即下載:
大學德育論文(熱門(多篇)下載
大學德育論文(熱門(多篇).doc
下載Word文檔到電腦,方便編輯和打印
編輯推薦: 星級推薦 星級推薦 星級推薦 星級推薦 星級推薦
下載該Word文檔
好范文在線客服
  • 問題咨詢 QQ
  • 投訴建議 QQ
  • 常見幫助 QQ
  • 13057850505
小鸭子在线视频免费观看中文,亚洲精品专区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美女高潮抽搐免费网站,又大又紧又粉嫩18p少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