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當前位置:好范文網 > 個人文檔 > 中國夢征文 >

黨課講稿: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書寫同心共筑中國夢新篇章

發布時間:2023-12-26 08:11:48 審核編輯:本站小編下載該Word文檔收藏本文

摘要:黨課講稿: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書寫同心共筑中國夢新篇章為好范文網的會員投稿推薦,但愿對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黨課講稿: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書寫同心共筑中國夢新篇章

黨課講稿: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書寫同心共筑中國夢新篇章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以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023年6月7日至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再次強調,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也是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等,都要緊緊圍繞、毫不偏離這條主線。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把握中國歷史文化和世界民族發展規律作出的重大論斷,是我們黨對民族工作認識的一次歷史性飛躍,是新時代民族工作的鮮明主線和戰略性任務,更是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在多民族國情和多變世情的復雜背景下,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已經成為我國推進國家治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參與全球治理的現實要求,對于開創新時代民族工作新局面,書寫同心共筑中國夢嶄新篇章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刻意蘊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要從形式上認可我國領土的完整性與政權的合法性,更要在實質上形成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性認知、心理認同、情感依賴、態度肯定、積極評價,厘清內外之別。對內親如手足,各族人民按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平等享有公民權利,履行公民義務;對外團結一致,不卑不亢,自覺維護中華民族共同利益,彰顯大國風范。

(一)增強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首先是一種民族認同,它建立在文化認同之上,也通過文化認同表現出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

千百年來,中國各民族都創造和傳承了各自豐富的民族文化。正因為此,我們說中華文化多元,有色彩、有活力,是一個絢麗多姿的大花園;也正因為此,各民族之間要相互學習和交流,多元互鑒互融才能取長補短共同發展。所以,我們的民族政策始終堅持各民族共同繁榮。每個民族都為自己的文化而自豪,也都在自覺傳承和弘揚自己的文化。同時,每個民族在強調自我文化認同的同時,應對本民族文化有理性的認識。不能把一些外來文化,尤其是明顯有害于現代文明和社會穩定的外來文化當作本民族文化加以認同和推崇。同時要注意分辨哪些是能夠代表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哪些是影響本民族形象和進步的糟粕文化。

中華文化不僅僅是各民族文化的統稱,也有著實實在在的內容,是覆蓋中國各民族的共性文化。長期的共同生活使得中國各民族形成了很多的文化共性或同一性。這些文化共性或同一性體現在不同歷史時期各族人民的共同生產生活中,體現在共同生活和交流中形成的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中,比如文學、哲學、宗教、史學、音樂、舞蹈、建筑、軍事、醫藥等。

由于漢族在中國人口中占絕對多數,中華文化呈現出較多的漢文化色彩是很正常的。但這絕不等于中華文化就是漢文化。這和中華民族不能等同于漢族是一個道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下來的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

(二)注重民族利益認同和命運認同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包括民族的文化認同,也包括民族的利益認同和命運認同。與其他多民族大國相比,中國的各民族之間有著更多的共同利益和一體性聯系。不論原本生于斯長于斯的本土民族,還是在不同歷史時期輾轉而來的外來群體,經過千百年的歷史發展,早已在居住上交錯雜居、文化上兼容并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不離開誰的關系。近代以來,各民族人民同仇敵愾,在抗擊外來侵略的斗爭中實現了中華民族的自覺;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大規模的現代化建設為各民族之間增添了前所未有的團結合作機遇,文化交融、利益交織空前深入。

中華民族是一個利益共同體,也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基于中華民族一體性的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屬性愈發凸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56個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員,共同構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這句話既包含了文化認同,也包含了利益認同和命運認同。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每一個民族都不可能獨享其榮、獨善其身,而只能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二、百年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豐富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逐漸形成,在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各族人民百年奮斗歷程中發展加強。

(一)萌芽與形成: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一是中國共產黨成立至土地革命時期,黨對中華民族的整體認知處于萌芽狀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后,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而社會主要矛盾決定了當時我國民族工作的方向。恩格斯認為,“我們的對外政策很簡單:支持一切革命民族”。根據恩格斯這一理論,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不久,列寧曾宣布廢除沙俄與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以示對中華民族解放運動的支持。這一時期,黨從殘酷的現實中認識到,沒有革命的武裝就無法戰勝武裝的反革命。因此,我們黨關于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尋找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在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能夠妥善處理與少數民族的關系,劉伯承同彝族首領小葉丹“彝海結盟”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民族團結的生動寫照。

二是全面抗戰至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的整體認知逐漸形成。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黨領導各族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廢除一切民族壓迫制度,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根本社會條件”。在這一時期,如何把經濟文化差異很大的各個少數民族聯合在一起是中國共產黨首先要考慮的重要問題。黨在工農學運、統一戰線、長征等政治實踐中逐步加深對中國國情的了解,并在上述活動中探索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族”觀念為全國各族人民普遍認同,并成為我國境內各民族之共同稱謂。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動員各少數民族團結抗戰的重要性?!皼]有鞏固的和平與團結,沒有人民的動員,抗戰的前途便會蹈襲阿比西尼亞的覆轍?!比褡蹇箲鸬慕涷灣搅穗A級、階層、黨派、民族,把“中華民族”凝聚成一個整體。中國共產黨逐步接受“中華民族”這一現代民族符號,以民族國家話語體系為基礎思考中國現實問題。

(二)探索與曲折: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實現了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各種進步力量奮力實現民族獨立的政治目標,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入全面探索階段。新中國成立前后,主要通過確定國旗、國歌、國徽等現代國家的標志性政治符號的方式展開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探索。另外,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增強少數民族對新中國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中央人民政府派出若干“中央訪問團”赴西北、西南、東北、內蒙古等民族地區調研。除了宣傳民族平等政策外,訪問團的主要任務是拜訪各地少數民族,調研了解他們的民族名稱、人數、語言以及風俗習慣等,這為民族識別和幫助少數民族群眾發展生產奠定了基礎。在這一時期,在全國進行“一化三改”的形勢下,我們黨關于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在民族地區進行民主改革、社會主義改造以及落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引導翻身解放的各族人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三)恢復與發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要任務是從階級對抗轉變為團結盡可能多的力量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團結各民族群眾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糾正了此前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錯誤判斷,提出“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國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隨著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認識的轉變,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華民族問題具體實際相結合,確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民族區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榮為主要內容的民族政策。中共中央采取了一系列舉措:恢復各民族一律平等和民族區域自治的民族政策;恢復各級民族工作機構的工作;培養少數民族出身的共產主義干部;保護雜居地區少數民族的平等權益;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宗教信仰和語言文字等,這些措施為進一步開展民族工作打開了新的局面。中央先后在1992年、1999年、2005年召開三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從戰略和全局高度對民族工作作出重要部署。2005年通過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民族工作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2005-2010年)》,2010年通過的《關于進一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的意見》等文件,對我國民族工作的發展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在這一時期,我們黨關于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基于江澤民同志提出的“三個離不開”(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和胡錦濤同志提出的“三個不容”(民族區域自治作為黨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一條基本經驗不容置疑、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動搖、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的一大政治優勢不容削弱),超越階級、階層、民族和黨派之上的符號來凝聚共識,“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

(四)創新與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要任務是基于“四個與共”(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和“五個認同”(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理論,以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鮮明提出“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把它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這不僅是深刻總結建黨百年民族工作取得重大成就得出的重要結論,而且是維護中華民族大團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實踐證明,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凝聚各民族、發展各民族、繁榮各民族。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圍繞這一矛盾,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方位,回答了新時代民族工作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等重大問題,形成了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目前,中華民族處于實現偉大復興的關鍵時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融為一體,中華民族與社會主義制度實現深度融合,中華民族與現代國家制度建設實現互持,三方面共同構成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新的歷史方位。這一歷史方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站在實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歷史起點上,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要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兩個階段”的頂層設計相銜接,作出更有利于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戰略布局。

三、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之需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維護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是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必然要求,是黨的民族工作開創新局面的必然要求。這“四個必然要求”貫通歷史、現實和未來,深刻揭示了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必然性、極端重要性和現實針對性。

(一)維護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歷史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是實現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根本條件,也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所在,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的政治前提,是黨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只有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堅固思想長城,各族人民共同維護好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才能實現好中華民族整體利益,也才能在實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整體利益的進程中實現好各民族具體利益。

(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經過百年奮斗,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同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前進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各種風險挑戰,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各族人民親如一家,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定要實現的根本保證。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來,擰成一股繩,同心同德,為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團結奮斗。只有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各民族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感召和凝聚人心,激發各民族自覺投身民族復興偉業的內在動力,充分發揮各族人民主動性創造性,才能匯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偉力。只有常懷遠慮、居安思危,牢固樹立憂患意識、底線思維,引導各民族共同筑牢思想防線,自覺抵御各種極端、分裂思想的滲透,才能有效防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民族團結領域可能發生的風險挑戰,才能為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證。

(三)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必然要求

70多年前,我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共同締造了新中國。我們黨把民族平等作為立國的根本原則之一,確立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各族人民在歷史上第一次真正獲得了平等的政治權利、共同當家做了主人,結束了舊中華民族壓迫、紛爭的痛苦歷史,開辟了發展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關系的新紀元。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民族關系總體是和諧的,我國民族工作做得是成功的,歸根結底,是我們黨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確立了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構建并鞏固發展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促進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社會主義民族關系鞏固和發展最深厚的思想基礎、理論基石、精神之源,為社會主義民族關系鞏固和發展提供了思想養分、理論依據、精神動力。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日益鞏固和發展的內在要求、必然結果。只有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增進各民族對中華民族的自覺認同,夯實我國民族關系發展的思想基礎,推動中華民族成為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

(四)黨的民族工作開創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黨的民族工作創新發展,就是要堅持正確的、調整過時的,更好保障各民族群眾合法權益。由于民族地區大多地處西部高原、雪山、荒漠地區,自然條件惡劣,加上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實施的向東部傾斜的區城非均衡發展戰略的影響,當前我國的民族工作仍然面臨“五個并存”的階段性特征,即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并存,民族地區經濟加快發展的勢頭和發展的低水平并存,國家對民族地區的支持力度持續加大和民族地區的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建設依然薄弱并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趨勢不斷加強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糾紛上升并存,反對民族分裂、宗教極端、暴力恐怖斗爭成效顯著和局部地區的暴力恐怖活動依然活躍多發并存。新時代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在堅持基本民族理論政策不動搖的基礎上,以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有針對性地改進與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適應的薄弱環節,推動黨的民族工作跟上時代節拍,推動民族工作領域不斷創新發展。

四、新時代新征程推動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落到實處

鑄牢中國心、中華魂,才能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才能讓中華民族共同體牢不可破。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上,要以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做好各項工作,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厚植于廣大人民心靈深處,凝聚民族精神共識、構筑民族精神家園,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匯聚強大力量,共創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共筑民族復興的新篇章。

(一)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把準政治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證,也是各民族大團結的根本保證?!泵褡骞ぷ魇且豁楅L期性、復雜性、重要性工作,關系到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祖國統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系到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切身利益。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從“自在”走向“自覺”,再到在黨的領導下形成牢不可破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既是各族人民共同奮斗的結果,也昭示了中國共產黨出色的治理能力?!皩嵺`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凝聚各民族、發展各民族、繁榮各民族?!?/p>

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總攬全局、協調各方,不斷提升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水平。一是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維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各民族要有政治認同感、歸屬感,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高舉黨的旗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確保56個民族在黨的領導下同向同行,確保民族工作按照黨指引的方向前進,始終在思想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要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鶎狱h組織和基層政權關系到民族工作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關系到黨的政治基礎。要發揮基層黨員、駐村第一書記的模范帶頭作用,尤其是大力選拔和培養符合“四個特別”標準的民族干部,要充分信任、堅定依靠、大膽使用,統籌推進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影響力、創造力、戰斗力,處理好各民族之間的政治關系、經濟關系、文化關系等各種利益關系,讓團結的旗幟在基層上空高高飄揚。三是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多民族國家,有獨特的文化和歷史。獨特的國情決定了我國只能走符合自身特點的民族發展道路,不能照搬他國模式,處理民族關系必須走自己的路,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把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始終作為民族工作的“綱”,各項具體工作要在黨的領導下向此聚焦,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傊?,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要始終把握正確政治方向,打下堅實的政治基礎,為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組織保障。

(二)推動經濟社會共建,夯實物質基礎

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要素,物質生產力的發展程度決定了社會意識的覺醒程度和發展高度。正如馬克思所說:“在現實中,意識的這種限制是同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程度,因而是同財富的一定發展程度相適應的?!敝挥性诟叨劝l達、均衡發展的物質生產基礎上,社會意識才能夠達到高水平的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一種社會意識,是我國物質生產在精神層面的反映,它由物質生產水平所決定。當前,我國不平衡的區域經濟發展正阻礙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和鑄牢。因此我們不僅要提高我國物質生產力的發展總量,更要加強區域經濟的均衡發展,在民族團結工作建設中推動物質生產共建共享,夯實物質基礎。一是在宏觀戰略層面,要加強頂層設計。我們要繼續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實施,促進各族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實現共同富裕。當前,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存在一定程度的滯后,影響著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少數民族主要聚居于我國西部地區,因而區域協調發展需要進一步提升西部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速度。我們要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繼續以宏觀性的發展戰略提振民族地區經濟,助推其現代化建設。此外,我們還需適度加強民族地區發展政策的傾斜力度,以完善的政策助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由于地理地形、氣候環境及民族文化等因素,仍有一部分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較緩。因而,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關鍵時刻,要適當加強民族地區在教育、醫療、交通、衛生等社會民生方面的政策傾斜,積極提升民族地區公共服務的水平,促進其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加快提升民族地區的教育水平、交通通達力、就業保障力等。

二是在微觀實施層面,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注重發展的平衡性。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我們要強化少數民族聚居區的現代化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補齊要素短板,解決各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關鍵時刻,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短板。在某種程度上,民族地區的發展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能否實現跨越發展的關鍵。當前,民族地區由于地形、位置、氣候等原因,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建設仍較為落后。而新基礎設施,諸如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是各要素尤其是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要素的基礎和保障。因面,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是民族地區激活新生產要素、促進各要素均衡發展的重要基礎。我們還需深化民族地區經濟體制改革,健全其區域市場經濟體制,破除體制機制的障礙和藩籬。當前,我國民族地區的經濟體制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其生產力的快速發展。我們要加快民族地區的現代化經濟體制建設與改革,提高其豐富資源的配置率和轉化率,完善其產權制度、競爭制度,加強其與非民族地區尤其是較發達地區的經濟交流,以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繁榮助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開啟。

(三)充分發揮制度優勢,增進政治認同

作為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和保障,政治認同是各族人民對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領導核心、道路、制度、治理的贊同、支持和心理歸屬。因而,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政治認同,我們需要通過以下努力。

一是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以完善的法律體系保障民族團結,提升各族人民的國家認同,增強其對自身政治身份的認同。國家意識是各族人民對自身政治身份歸屬的認同,它體現為各族人民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感。我們要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建設,以模范區的成功建設為各族人民樹立鮮活榜樣,提高各民族對國家的信任感、歸屬感、責任感,提升各族人民的政治安全感、社會幸福感、生活滿意感。

此外,“只有樹立對法律的信仰,各族群眾自覺按法律辦事,民族團結才有保障,民族關系才會牢固”。因此,我們還要深入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全過程、全方位完善法律法規,在國家法律層面確立和保障各族人民的平等權利,細化民族工作法律法規,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構建多維度、全方位的民族法律法規體系。

二是增強各民族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領導核心的認同,增強各少數民族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制度等的認同。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黨的領導對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重要性,“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體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語境下,政治認同的本質是對黨的領導的認同。因此,我們需要增強各民族對黨的執政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黨帶領各族人民在長期革命、改革實踐中開辟的,是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富強之路和幸福之路。對這條正確道路的認同、支持,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和關鍵。我們還需要增強對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和國家治理的認同:提升制度的民主性、政策的普及性、實施的科學性,增強各民族對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的認同,尤其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認同;加快推進各民族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一步對民族地區治理模式、框架、制度進行現代化政治改革,強化現代化治理主體,培育現代化治理理念、部署現代化治理制度,更新現代化治理設施,全過程全方位提升民族地區治理能力,充分發揮我國民族制度的顯著優勢,增強各民族對我國國家治理和民族治理的認同。

(四)強化文化情感歸屬,系牢精神紐帶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蔽幕孕攀俏幕J同的前提,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深層次的體現。文化包容、價值認同和情感認同這三重文化認同的基本內涵,是提升文化認同的三大方向。

一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核心,推動中華文化大繁榮大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包含民族特色文化、優秀傳統文化、中國革命文化和先進時代文化。我們要積極促進民族特色文化互動繁榮,提升中華民族文化的綜合性與包容性;深入挖掘并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自信;保持和弘揚中國革命文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筑牢中華民族意識的過程中,堅守艱苦奮斗、不屈不撓、勇于擔當、敢于自我革命的偉大傳統;創新發展社會主義的先進時代文化,豐富文化的時代內涵,在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為其注入時代活力。

二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凝聚各民族價值共識。在多民族價值文化差異以及西方多元價值的沖擊背景下,凝聚各民族的價值共識已成為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各民族在共同的歷史生活中形成、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完善發展的民族財富,是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成員的道德規范和價值導向,理應成為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內容。對此,我們應該通過普及教育、創新宣傳、實踐培育等多種方式,“在各族群眾中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牢固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使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實現價值認同由自發到自覺的轉變。

三是增強各民族的情感認同,升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民族情感的認同,即“民族成員對本民族的熱愛,對本民族利益、語言、居住地域、歷史習俗等的親近、喜愛和維護,對本民族的敵人和出賣民族利益的敗類的憎惡、鄙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蘊涵的中華民族情感認同,來源于各民族長期的共同生活與交往,是民族團結、民族精神和民族氣節的匯聚。面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需要通過強化情感認同、增強各族團結、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以合力應大變。我們要充分挖掘中華民族在共同生活、革命、社會主義實踐中形成發展的民族情感資源,并通過教育、實踐,喚醒各族人民的民族情感、民族記憶,培育其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溫情、眷戀等美好感受,從心理、精神、記憶等更深層更內在的方面提升其情感認同。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網搜索更多本站小編為你整理的其他黨課講稿: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書寫同心共筑中國夢新篇章范文。

word該篇DOC格式黨課講稿: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書寫同心共筑中國夢新篇章范文,共有10906個字。好范文網為全國范文類知名網站,下載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寫稿任務。立即下載:
黨課講稿: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書寫同心共筑中國夢新篇章下載
黨課講稿: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書寫同心共筑中國夢新篇章.doc
下載Word文檔到電腦,方便編輯和打印
編輯推薦: 星級推薦 星級推薦 星級推薦 星級推薦 星級推薦
下載該Word文檔
好范文在線客服
  • 問題咨詢 QQ
  • 投訴建議 QQ
  • 常見幫助 QQ
  • 13057850505
小鸭子在线视频免费观看中文,亚洲精品专区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美女高潮抽搐免费网站,又大又紧又粉嫩18p少妇